海棠文

一百三十五章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陛下,若要北伐,必先取河套地区!”
    “只有先取得河套地区,在河套平原上移民实边,屯田开垦,我大明的军队,才能拥有进军漠北,直捣北蛮根基之地的可能!”
    “如若直接北出草原,虽可以跨漠千里远征,然粮草调度艰难,铁路也非一日就可修成。”
    “远征只能打疼北蛮,却不能打灭北蛮!”
    “如若先取河套,以河套平原作为我军的大后方,则可步步蚕食漠南,进而取漠北!”
    “此乃真正开万世之太平之策!”
    “还请陛下,三思!”
    前军右都督裴煊,单膝跪在地上,不断地向洪武帝述说着他的想法,或者说前军的想法。
    中军都督府,总想着直接从大宁北上,跨越千里的大漠,闪击北蛮在漠北的核心祖地,想要一战就将北蛮的中枢打灭,之后再慢慢清扫漠南漠北的各大部落。
    但是前军都督府觉得,此计并不好。
    之前历代中原王朝,对付北蛮都是这套操作。
    先和平发育二十年,在国内大范围的鼓励民间养马。
    等时机成熟,培养出的骑兵够多后,直接来一次出塞行动,狠狠打痛一次北蛮,这样之后一两百年,草原游牧民族都对中原王朝构成不了威胁了。
    但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
    而且往往每次出塞,都是劳民伤财,马匹损失大半,斩获除了北蛮的人头外,也拿不到多少好处。
    按照中军的想法,大明确实有机会来一场大规模闪击战,和北蛮在漠北打一场大战役。
    但是最终的结果,大概率就是北蛮不敌后,率领部族往西方逃。
    虽然这样也算是可以达成大明的战略目标。
    之后再调转回军,扫清漠南的残存游牧部落,就可以开始修铁路了。
    但是修铁路是需要时间的啊。
    一下子就出塞千里,把漠北打烂,爽是爽了,但是对大明来说好处并不大,实际上他们还是得一点一点的先从长城附近开始修铁路。
    光是河套地区的铁路,都需要修个三五年最起码。
    如此一来,逃跑了的北蛮部落,还是可以回漠北游牧发育,舔舐伤口啊!
    游牧民族,本就是逐草而居的,又不需要建城发展。
    没办法第一时间就控制住漠北,那一上来就来一场漠北决战,意义并不大。
    实际点的想,现在的大明,确实没有能力一口吞下漠南漠北这一块面积和大明差不多大的土地!
    一步一步慢慢来,先吃河套,再吃漠南,然后再征漠北,最后再往西方打,这才是老成谋国之策。
    温水煮青蛙,一点一点慢慢来,不但可以牵扯住北蛮的精力,而且还是软刀子割肉,让北蛮慢性死亡。
    跨漠千里远征,封狼居胥。
    听起来确实很爽,很能让军方上头,但是对现在的大明,战略意义并不大。
    御座之上。
    洪武帝一直面无表情的听着五军都督府的各位将领们的争论声,也不发表什么意见,就这么静静的看着。
    其实两方的方案,都不算错,到底要选哪个方案,还是得看洪武帝的心有多大。
    如果他只想一次直接打趴北蛮,让北蛮没有能力再南下袭扰大明,换取一个一两百年的安宁,将北蛮的问题留给后人来解决。
    那当然选择中军都督府的方案最合适,来一场畅快淋漓的千里远征,纪录到史书上,那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堪比古之卫青、霍去病!
    这也是之前的大部分中原王朝强盛的帝王,选择的方式。
    能做到这一步,就已经是千古一帝了,如果非开国皇帝,那一个“武”的谥号是妥妥能到手了。
    但是,如果洪武帝想要一劳永逸,彻底的解决北蛮,甚至是行那鲸吞之事,将整个草原,都化为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显然是第二套步步蚕食,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更好。
    实际上,前任墨家巨子,在去世之前,给洪武帝上书的一份密折里,同样提到了与前军想法几乎差不多的方案。
    先取河套,再经略漠南,最后再取漠北。
    这样能奠定不世之功!
    只是非十年二十年就可以尽全功的,可能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
    如果今年洪武帝三十岁,那他绝对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第二套方案。
    可是洪武帝今年已经六十八岁了。
    他自觉自己,应该是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得到这个方案完成的那天了。
    这也是他犹豫的地方。
    是要在自己的统治末期,再来一场横跨千里,追亡逐北的闪击大胜,饮马漠北斡难河源头,在那封山刻石,将自己的功绩勒功于上,以章至尊。
    还是放弃这个夸耀武功的机会,选择为后继者铺路,先出塞百里,取河套,移百姓,开良田,以备日后?
    前者,能够让他的身后名,拔高到历代帝王也难以及的地步!
    后者,虽然没有前者那么的“耀眼”,却真的能够为后世开太平,也能让后继者的帝王之路,顺畅无比,遗泽子孙!
    洪武帝深邃的眼神,落在了坐在自己下首的太孙身上。
    不知道为什么,洪武帝突然想起了自己那早逝的太子。
    想起那个自己给予了非常多厚望,早早就将政事托付给他历练,盼望着他早日长成一个合格的王者,掌握起这个庞大国家的太子。
    如果太子还在,那该有多好啊。
    太孙还太年轻了,难堪大任啊。
    但是!
    年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太孙最大的优势啊!
    取河套,引水渠,移民百万,开垦良田,这些事情如果能在洪武帝的手上完成。
    那等到太孙继位后,借助着他留下来的这个塞上江南。
    全取草原的不世之功,基本是能落在太孙手上了。
    如此一来,太孙之皇位,稳矣。
    大明江山,稳矣。
    万世太平,稳矣。
    念及于此,洪武帝最终还是下了决心!
    “众卿之意,咱都知道了。”
    “先墨钜陈清,曾有一言,咱认为深有道理。”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朕意已决!”
    “此次北伐,先取河套!”
    “朕,不贪一时之功,要的是开万世之太平!”
    洪武帝目光灼灼的扫视着殿内的中枢大将们。
    所有的嘈杂议论声都停了下来。
    每一个被他扫视到的将军,都立马低下了头,不敢与这位虎君对视。
    他们互相对视一眼,全都单膝跪倒在地,大声应命道:
    “喏!”
    “谨遵陛下之命!”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