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二十节 肮脏与恐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一个人在恐惧的环境下,会屏住呼吸。
    在上厕所时,因为害怕闻到臭气,也会屏住呼吸。
    所以,自然就把二者联系起来。
    由此可以推测,S男孩当时在面对家中突然出现的杂乱人群时,和上厕所时是同一种心境。
    都是因为鼻子的堵塞,而导致呼吸急促。
    不能深吸入,然后深呼出。
    也就不能大声吼出来,驱散心中的恐惧,来勇敢保护母亲。
    这似乎可以印证前面所做的大胆推测:一个人面对脏水的时候,突破闭眼逃避;结果反而被弄脏;可能是因为一次“晕厥”经历。
    S面对外界的威胁,由于鼻塞(心因性或是外界阻碍),头可能因缺氧而晕厥,不能发挥本能驱散恐惧;而导致这些恐惧残留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所以,他的勇气只能在梦中表达出来。
    就是前面所说的,在睡梦中突然弹起来,指着空中怒吼。
    这种心因性呼吸严重堵塞导致的晕厥或幻觉,会让他的记忆产生一个盲点或脱节。
    那就是——害怕明天。
    因为在他晕厥苏醒后,可能又是新的一天了,他晕厥之前的恐惧印象却留在他脑海中。
    这种害怕明天的心境,成为他对未来焦虑不安的根源。
    所以只能急于提前享乐;反复思考,试图抓住一切;因为害怕明天就会失去.而失去了持续的、创造性的前进动力。
    抑郁症患者之所以有时突然感觉快乐中断,再无前进的动力,也是因为这种害怕明天的心境.
    因为无法突破quot;明天quot;的桎梏,快乐无法连续化;所有快乐都集中在一点,无法令他消受;所以有时候他在无意中压制甚至否定自己的快乐.
    从另一个角度讲,害怕明天还有一种含义:在该睡觉的时候,他睡不着,或者说不敢睡.
    当他思维混乱或因混乱而头痛的时候,总是在不该睡觉的时候,刻意想睡一觉,然后想像醒来后,思维就通顺了.
    就是一种quot;呼吸quot;的几近中断.如果大家有足够地串联能力,应该能够推测出:这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5%的致病因素.
    他应该保持这种头痛,把quot;呼吸quot;变成连续的,慢慢消除头痛,这才是常态.
    即使他睡一觉醒来,头不痛了,也是一种病态.因为那变成了quot;呼吸quot;的中断.再进一步说就是记忆的中断,造成一种空洞.
    在这里,请不要把quot;呼吸中断quot;绝对化.
    大家如果能够把所有分析环节串联起来,就可以发现:这里几乎就是所有问题的全部:
    他试图用quot;睡觉quot;来逃避曾经发生在他家中的变故,寻求一种妥协的宁静.
    就像心理疾患者总是以症状发生的时刻为耻辱,总是刻意想要抹去.
    其实他只需正视,记忆起自己当时本能的反抗到底隐藏在哪,问题就不复存在.
    我甚至还可以做进一步地大胆推测:S的强迫秩序症,来源于残留在他脑海中的quot;杂乱步伐quot;的印象.所以,必须夸张地维护秩序.试图修复杂乱人群闯入他家中后,被破坏的安全感.
    还有一种后果:外界人群突然闯入S家中,危胁到他母亲,并被某种意外阻止了他本能的反抗能力,会极其隐秘地分散他对母亲的爱与安全感.
    无形中转移到那些quot;入侵者quot;身上.
    造成他以后分散的爱与安全感,必须不断被人证明和认同,他才能得到.
    这个机制其实不难理解。
    就好比一个本来很勇敢的人,却因某个意外,天生的勇气受到阻碍。
    于是对侵犯他母亲的人产生了妥协。
    好像在求饶说:“请你们不要伤害我母亲了,我们这么可怜……”
    这种妥协在日常生活中,弱者遇到强者时,似乎再正常不过。
    但患者的妥协程度远超常人,而且这次妥协对他来说是最初最原始的妥协。
    所以,本来是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和保护她的勇气。
    突然之间变成了妥协。
    人格在无形中偏向了“侵犯者”,而不是对抗“侵犯者”。
    所以,他的爱与勇气,也会从母亲转向quot;侵犯者quot;.从无意转向有意.
    以后要不断被人证明和认同,才能够得到爱与安全感.
    如果在以后要他去对抗强者,那是异常紧张和恐惧的.
    因为他的一部分人格早已经妥协粘附到对方身上.
    对抗强者,首先就是在对抗自己.
    正印证一句俗语: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他会过多地考虑对方的强大,吸收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结果就是:对方几乎是宿命般的不可战胜;自己的抵抗力太过渺小;几乎注定会失败;对抗别人已经没有意义.
    所以,一个人如果要想有力量对抗强者,最好就是要完全让自己静下来,恢复到最初和母亲相识的那一刻,不受任何的外界暗示,不管是怜悯、赞美还是恐吓的暗示.
    在此有一个题外之话:人在面对外界的死亡危胁时,有三种结果:一是发挥本能正常反抗;二是本能意外受阻导致心理疾病;三是最严重的——发疯.
    本能严重受阻,导致潜意识的爱与勇气的本能完全压抑;完全妥协并吸收了对方那一瞬间的死亡破坏行为,骤然涌入意识之中.
    于是可以这样理解:那些疯人的怪诞症状皆是抵抗死亡危胁的一种变形意愿.
    就像一个人面对一支枪,如果他过早过多地意识到危险,忘记了本能的抵抗,思维就会严重错乱.这种错乱就是减轻过度恐惧的一种途径.
    因为他在无形中已经完全向对方妥协,把对方那一瞬间的死亡破坏行为吸收为自我的一部分,自我破坏.
    换句话说:仿佛只有把人格完全交给对方,自我与对方的严重破坏攻击行为合体,他才看不见令他无比恐惧的对方,对方才不会危胁他.但实际已变成了自我破坏.
    也因这种自我破坏,来代替对方的危胁.
    所以,疯人一般会不认得人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疯人的疯有其存在合理性.
    因为他过早地规避危险的心理,避免了一些死亡的可能性.(quot;被害妄想症quot;也类似如此.)
    否则,就是要敢于面对并对抗死亡危胁.
    (这就必须要把他曾经quot;合体quot;的死亡危胁印象quot;抽离quot;出来,重新面对一次.但必须要用本能力量去对抗这种危胁,而不是过早规避.)
    作个类似地比喻:一个开车的正常人,只要自己遵守交通规则,就相信不会出事故,
    但有些人,不只考虑到自己是否遵守规则,还过多地考虑到了别人是否遵守规则,而危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正因为如此,疯人这种过早地猜测危险的病态心理,甚至引发了正常人的迷信.
    这可以从那些把疯人当成先知的社会现象中可以看出.
    又如一个退缩型病态人格的人,看电视里的战争场面.
    他常常会把自己想像成被人虐杀的那一方,而过分关注强势那一方的凶悍攻击行为,仿佛那些有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抵抗太过渺小了.
    只有先是一种懵懂,思维才能不至太过混乱.
    他只会集中调动自己本能的防卫动力,而不是去深入了解对方的凶悍.
    也许您有所不知,这种对对手的过度紧张和恐惧,竟只是对描述对手有多强大的人的微妙妥协。
    这种描述就是在前面所说的“偶然提醒”。
    就像在前面S男那个例子中,表哥意味深长的笑第一次让S意识到父亲的暴戾。
    这种过早的妥协,还会导致患者的言语错乱.
    他们有时会莫名想到一个逻辑不通的奇特词语或句子.
    原因是他们的正常思维因过早向对手妥协而打断,与对手当时的言语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混乱的词句.
    还有一种细微的心理,也是人格融合的产物。
    有一位心理障碍者A,当某次他想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正好有另一个人B也在做。
    他当时自言自语似地脱口而出:“等一会。”
    这个“等一会”,大家很容易看出:根本不适合由他本人说出口,而应由另一个人B说出口。
    正是因为他的人格妥协并融合了对方的人格,才会形成过早地自我克制。
    回到主题:
    上述这种妥协机制与从前面所举的quot;闭眼躲脏水quot;的例子类似.
    还有两种症状也与呼吸有关。
    在年少的时候,当他受到打击与伤害时,总习惯把自己蒙在被子里,让自己接近窒息,然后突然打开被子,一口气吐出来。
    然后才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在游泳潜水的时候,他总是不敢憋尽气息,总要留一口气上来。
    因为他在最后一刻联想到了死亡。
    这就是他以后“死亡强迫”和“抑郁”的一种原形。
    从上例大家应不难看出:症状与“呼吸”是密不可分的。
    呼吸中隐藏着最原始的本能勇气。
    勇气是否受阻,与快乐与否又是不可分离的。
    在上厕所时,他因为不敢深入呼吸,所以脑海中会出现一些热血的打斗场面,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勇气。
    这种勇气就是一种男性的特征。
    也是quot;正视排泄quot;的一种变形替代.
    正视排泄,并非强行而为,而是要从中感受那份快乐和勇气.
    有了这种原始的特征,前面所述的退行满足、人格偏离也就不复存在,疾病也不复存在。
    当然前提是要他恢复这些阳刚的记忆。
    还有一个很隐秘的情绪,也许可以更便于了解quot;肮脏quot;与quot;恐惧quot;,更进一步,与quot;抑郁quot;之间的联系.
    那就是:当天气晴朗的时候,突然下起雨,雨水浸入泥土时,散发的那种气味
    会令他感觉莫名地低落和抑郁.
    这种记忆是他在分析之后突然想起并关注的.在此之前,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如果抛开上面的分析,单就这一情绪而言,是根本无从分析其原因的.
    因为这种低落地情绪和泥土的气味简直毫无关联可寻的.
    人们最多可以模糊地推理:也许他曾经闻到这种气味的时候,正好发生了一件令他悲伤的事.所以触景生情.
    但此推理也许永远找不到与之匹配的事实.即使找到,也并非唯一.
    但如果把quot;泥土quot;和quot;排泄物quot;联系起来,大家自然应该想到:这两种物体是如此地相似.
    那么,上例中,S面对排泄物,和面对母亲被人侵犯一样,都是害怕大口呼吸,大声呼出.导致自己男性的阳刚特质丧失,产生抑郁.
    如果把这句话中的quot;排泄物quot;更换成quot;泥土quot;,也会是同样一个结果.
    归根到底,就是一个quot;呼吸quot;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quot;呼吸quot;与腹部的收缩与扩张是紧密相连的.
    这或许是心理学中最接近生理的本能快乐.
    恐高症者,从高处往下看,会有一种悬空的恐惧感.
    其实就是没有深入吸气,导致腹部没有正常膨胀,造成的一种空洞感.
    这个结论是从某患者儿时的一种奇特游戏推导而出.
    那时候,他喜欢从高处跳下,感受在空中渐渐吸气,腹部渐渐膨胀;落地后,呼气,腹部收缩的快感.
    也就是一种呼吸的快感.只不过他的呼吸发生了延迟,成为了病态,只能借助坠落来助呼吸.
    还可以这样理解:强迫症发生时那种突然爆发性,一个人心血来潮时那种理想的疯狂膨胀,都是因为他在此之前的呼吸处于一种极不自然的“微窒息”状态,最终化成一股强大的气流爆发出来。
    也是因为这种“呼吸”,才能了解为何患者对有些道理,怎么解释都有理,或者都无理,造成思维混乱。
    原因是因为“呼吸”的过于急促,根本无法形成对道理的评判。
    因为根本没有深吸入,就没办法深呼出,道理就如那股气,还没有充分“吸入”、认识,怎能评判?
    要深吸入、深呼出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答案。
    还有,强迫检查患者,之所以对一件事反复检查,总不放心.
    是因为他的quot;呼吸quot;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地步.没有深吸入,然后深呼出,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所以无法一次性完成一件事.
    也因为quot;呼吸quot;不畅的原因,导致他瞳孔的散乱和游离,致使他无法集中注意在一件事上.
    所以,对待强迫检查症者的谨小慎微,不应报以不屑的态度.
    因为他们虽反复检查,但并未真正集中视线.
    越小的事,他们越在意;但恰恰是那个细微之处,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就是危及到他和母亲的重大事件.
    也因为那一瞬间的反抗本能地压抑,导致他内心地巨大变化.
    极其重要和微不足道只在一念之差.
    就像普通人的潜意识中:母亲是最重要的人物,所以从不会害怕离开母亲.因为他无条件信任母子在身心上永远不可分离.
    不怕离开就是一种quot;微不足道quot;.
    又比如说:一只猫抓一只老鼠,他有时会故意放走再去抓.
    因为抓老鼠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本能,所以它不会害怕这种本能会消失;也就不会害怕失去老鼠.
    所以,强迫检查症者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地东西如此在意,原因是他最重要的本能被压制.
    只需保持呼吸的连贯性,集中视线,把那件quot;微不足道quot;地事做好.
    在这里,呼吸就是他最重要的本能.
    而不是受外界暗示,认为此事如此quot;微不足道quot;,根本无需如此细致.
    如果这样,他会连同最重要的本能一同忽略.
    更为隐秘的是:quot;呼吸quot;和手也是相连的.
    根据某些心理疾患者描述:在某些情况下,无意中把手按在腹部,跟随着呼吸的频率一起一伏,会感受到一种似曾相识,至高无上的快感.
    似乎如春风化雨,化解一切复杂的痛苦.
    这种由口及手的本能欲望,在婴儿期可以反应出来.
    (母体腹部的收缩与扩张,通过脐带传递给婴儿的快感)
    恢复这种本能后,患者终于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尤其是手.
    开始重新重视手的能力,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感.
    这种亲切感有着非常隐秘的来源:就是小时候妈妈对孩子说的:“宝宝,你的手在哪里呢?脚在哪里呢?”
    身体连心开始整合.在此之前,身心是处在一种病态的、趋于分裂的状态.(这在下一章节quot;母亲的呼吸quot;中将会阐述:母子身心相连,代表着心理健康;反之,则是病态.)
    某些强迫症者难以抑制的行为,大多和手相关.
    比如较为常见的男性“SY”,就是因为把自己的手象征成为女性的的生殖器。
    在自己身上实现了男女的病态“分化”,自我满足。
    正是因为对手欲的遗忘,导致他极端地敏感,不敢用手触碰很多常态的东西.
    演化到后面,手欲就代表着一种创造快乐的能力;劳动的能力;一种取代过度深思的生理机能.
    “呼吸”甚至与皮肤的感触是相通的。
    在后面有关皮肤的章节中,您会了解到“呼吸”的“呼”与“吸”,与皮肤遇热膨胀,遇冷收缩有一种隐秘的联系。
    而有时天气的冷暖又与心理症状是相关的。
    分析到此,我终于可以负责任的说一句:“所有的心理分析,皆集中于此了。”
    而再也不会有“分析到此,根源似乎已经找到”,而到后来问题又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当然,那并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自相矛盾,而只是一种自然生长。
    只是这种自然生长现在已经和人的身心融合得更加具体、明朗。
    只要人还活着,呼吸是永存的,而且是每时每刻的。
    而心理的健康仅仅是一个深入呼吸的问题。
    所以,常有人指导他人用深呼吸解除紧张和压力。
    但从未有人认为简单的深呼吸竟能够治愈所有异常复杂的心理病症。
    这简直不可思议。
    只有把所有复杂晦涩的症状解构、集中于呼吸这一点,才能够明白这个概念。
    如果不这样做,quot;深呼吸quot;仅仅是quot;深呼吸quot;而已.只是人们道听途说,或者无奈之下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过后就忘得烟消云散.而无任何含义.
    又比如心理医生常说的quot;内观疗法quot;:认为只要静静地关注着症状的演化过程,就可以使症状消失.
    如果心理疾患者照做,可能会达到这种神奇地效果.
    于是指导者可能会感到万分欣慰,认为quot;内观quot;能够解决所有心理问题.
    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但是,对于心理疾患者来说,却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他们虽然消除了症状,但感觉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疑惑甚至胜于症状消失后的轻松.
    而且感觉毫无份量和踏实感,没有必然性;认为这种好转永远只是暂时的、巧合地;那种对疾病的记忆仍旧是根深蒂固的.
    就像他们有时听听音乐、下下棋,也可以使症状缓解一样.
    认为这只是一种暂时的转移,从未想过疾病会永远消失.
    归根到底就是缺少一种记忆的匹配。
    不明白静静地quot;内观quot;到底是记忆中哪一个熟悉地时刻;也就只能把quot;内观quot;当成一种表面的方法而已;就像是一根拐杖,可以随便更换.
    而且未必会经常有效.
    回到主题:所有心理问题虽然已集中到quot;呼吸quot;这一点上来。但也必须要找到与之匹配的记忆,才能让患者有亲切感和熟悉感,真正发自内心地去接受.
    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只是更深入一点、更本质地了解“呼吸”的含义。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