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分卷阅读6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妄咎 作者:烟猫与酒

    分卷阅读61

    乐。”四个字。

    自己这几天这么冷淡,他会不会多想?会不会不开心?

    温让叹了口气,心情沉重无比。

    复杂的问题最终以意料之外的情况得到了微妙的进展。

    温让从出租车上下来,还在垂首等着司机找钱,没有任何防备,他听到身后有人迟疑地喊他的名字:“温……让?是温让么?”

    温让赶紧回头,身后两米处,是手提早点的沈母。

    计划赶不上变化,巧合突如其来,根本不给你任何缓冲的余地,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温让在心里准备了一夜的辞藻与对话,幻想了一路可能遭遇的局面,在与沈母对视上的瞬间都变成苍白的纸,被风一吹,哗啦啦飞走了,什么也不剩。

    “我听既拾说你前几天就回家了,怎么这个时间……是要找既拾么?他还在睡,你吃饭了么?来家里一起……”

    “阿姨,”温让打断了沈母的话,他吞咽一下喉咙,索性一狠心,直接开了口:“您现在方便抽点儿时间么,我有些事……想问问您。”

    沈母那张木讷的脸庞一下变了颜色。

    已经到这个地步了,那就直接面对吧。温让想。

    沈母领温让去了一家菜馆儿。

    菜馆儿的经营者是一对中年夫妻,听口音也不是n市本地人,大概是为了多赚点儿钱,过年也没回去,大年初一就早早起来辛苦经营。

    天寒地冻,菜馆儿内也没舍得开暖气,简陋,粗鄙,对于温让与沈母二人来说唯一的优点就是偏僻且安静。

    温让简单点了两个菜,沈母捧起餐馆儿内免费供应的茶水吸了一口,一双眼仁儿已经变得麻木不堪:“你要问什么,问吧。”

    温让直视了她足有半分钟,才缓缓打开手包,从里面取出装着鉴定结果的牛皮纸袋。

    “阿姨……我拿沈既拾的牙刷做了鉴定。”

    温让把纸袋推到桌子上,沈母看着桌上的纸袋,不说话,也不打开,就这么怔愣着。

    温让接着说:“我们有血缘关系,沈既拾就是我弟弟。”

    沈母握着不再是毫无反应,她握着杯子的手哆嗦了一下,杯中晃出一滴水珠落在纸袋上,晕开一朵小小的水渍。

    “沈既拾发生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到您家里的,这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您告诉我吧”

    沈母依然不说话,她只看着纸袋,什么都不说,就像听不到温让说话一样,既不否认也不承认。

    温让最怕这样的情况。此刻坐他对面的有可能就是买走温良的罪犯帮凶,而他不能打也不能骂,他连激动的情绪都不敢表现,只能小心的询问,周旋,企图从对方嘴里得到一丝真相的线索。

    他们一家人苦苦找了十七年的线索。

    “……求求您了。”他哑着嗓子,说。

    第049章

    饭店老板屋里屋外也不知道在忙碌什么,寒风伺在门口,逮着每一个门扇开合的机会往屋里拱,炒菜从热气腾腾端上桌到彻底冰凉成一滩也用不了多久,沈母仿佛出窍了一般,嘴唇紧闭,无动于衷。

    温让把能说的都说了出来,在表舅妈家楼下听到的话,沈既拾文身下的伤疤与温良小腹的胎记,全部说给沈母听,企图撬开她的嘴,仍无果。温让疲惫得闭闭眼,一口灌下扎嗓子的凉水,他心急如焚,偏偏又拿这妇女毫无办法,胸肺里一股浊气四蹿,无法排解,瞧见桌子上的烟灰缸便从衣兜里掏出烟来衔上,打火机凑到脸前时又顿了顿,出于自身的涵养问了一句:“介意我抽烟么?”

    沈母掀起眼皮瞅他,神色颇有些复杂,终于说了进饭店以后的第二句话:“你抽吧。”

    短短一会儿,她的嗓子竟然也哑成一眼枯喉。

    温让呼出一口浓重的烟气,无望的交流让他烦闷愈盛,他想直接跟沈母说“您什么都不愿意跟我说的话,我就直接去找沈既拾了。”这句话已经滚到嘴边儿,呼之欲出,他突然想起与表舅妈的对话,那无知女人对于“犯法”的可笑理解——“承认不就是犯罪了么?”

    一种猜想在心里成了形。

    “阿姨,”温让摁灭烟头,把音量压到最低:“您是害怕我们追究法律责任么?”

    明眼可见沈母脸上的肌肉抖了抖,温让在心里骂自己愚蠢,他太慌神儿了,为什么没能早点捉住这点儿心理漏洞。

    他把在南城对表舅妈说过的话又跟沈母说了一遍,仔细观察着沈母脸上每一处细微的变化,言语间的真挚几乎要让自己也相信,他对这一家子没有任何怨恨,只有感激不尽。

    “阿姨,他还活着就比什么都强,就是天大的运气,我们没有别的想法了,这么多年真的太累了,也没心思再去追究责任,只想知道这些年都发生了什么,他到底是怎么过来的。”

    沈母审视着他,足足过了一分钟,她眼里的戒备化为一股自暴自弃的悲悯,终于开了口。她哆嗦着嘴唇,脸上是一种谨慎的小心翼翼,说出的第一句话却是:“他不是我们买来的。”

    接下来从沈母嘴中所听到的一切,击溃了温让苦苦支撑十七年的理智。

    沈氏夫妻并不是土生的n市人。沈家祖辈扎根在南城乡下的山里,那是一个贫困到地里长不出稻谷的村落,及至90年代也通不上电。穷山恶水养不活挣扎着传宗接代的人们,村里的年轻人一茬接一茬往山外走,去乡县,去城镇,靠力气干活吃饭,努力把根基从山沟里拔出来,安插进更加丰沃的土壤,改写后代的命途。

    连根拔出的还有一些未被开化的蒙昧。

    沈父沈母,与表舅妈家的长辈,几十年前共同从山里来到南城乡下落户安家,同村人本就多多少少沾亲带故,到了外地更是感情浓郁,两家在陌生的地界儿相互帮衬,谁家出了事儿就多多照顾,出出主意。

    二十年前对于表舅妈家来说出了一件大事——她结婚三年,却生不了孩子。

    医生说女方的体质不易受孕,男方倒插门本来就足够难堪,生不出孩子更是脸上无光,终日觉得抬不起头来,一家子成日又吵又打,各种偏方试了个遍,没用,表舅妈的肚子始终空得像个蝉蜕。

    彼时沈父沈母刚结婚一年,生了个健康的胖小子,就是沈明天。表舅妈的脸上流露着酸意,来看望新生儿都带着一腔忿忿。

    沈父的老娘——沈明天的奶奶,抱着孙子美得一脸褶子花儿开,细缝眼睛往表舅妈不争气的肚子上溜了一圈又一圈,嘴唇一磕碰,出了个主意:要么你们两口子,买个孩子吧,反正这几年也攒了不少闲钱。

    老太婆一句话扎进表舅妈一家人心缝儿里,种下一枚恶果。

    “他们家买来的小孩儿,就是沈既拾。”沈母说。

    温让听得后背

    分卷阅读61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