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129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送姚立去上学的第一天,姚雪薇也象征性的送了他一个新书包。
    军绿色的布料, 上面还有一个缝了个红布剪成的小红星, 是现在最时兴的款式。
    因为简单, 姚雪薇也没麻烦别人, 全都是自己裁剪自己缝制的。
    “虽然一年级也没几本书, 但别人都有书包, 我也给你准备了一个。课桌的话,你就只能用哥哥他们留下的旧的了……”
    拿到新书包,姚立的心情也十分激动,非常诚恳的说道:“谢谢姑姑。我一定不会让你白养我的, 我以后指定给你养老。”
    养老送终这事, 一看就是姚父姚母教的, 面对这小孩的承诺,姚雪薇觉得既无语又好笑,“你管好自己就行,我跟你爸爸的养老,以后国家会管的,可用不上你。”
    不管姚雪薇怎么说,姚立自己心里倒是打定了主意,颇为神圣的捧着自己的新书包去了学校。
    这个书包,是姚雪薇给他置办的第一件新东西,在他看来,这就是姚雪薇接纳他的表现。
    再加上他现在知道,自己已经上了家里的户口本,心里格外的踏实。
    面对家里小孩的这些小心思,姚雪薇只觉得又可爱又好笑,但工作上的事,可就不那么美好了。
    农村实行大锅饭,黑市没东西可卖这点,对姚雪薇倒是没什么影响,她只是减少了从空间拿东西出来的次数而已。
    但面对某些地方炼出来的破铜烂铁,姚雪薇的表情是真的绷不住了。
    “制造厂现在储备的材料还是够的,你们练出来的钢铁,我们接收不了。你去别的厂问问吧。”
    “兄弟单位?是。全辉水的单位都是兄弟单位,我们做事也得按照规矩来。”
    “跟你说了,这批材料不能要。你们是追求产量了,但质量你们给弄丢了啊。我们制造厂是造啥的你们不知道?万一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负责?你有几条命敢负责的?”
    大部分找来的人,都不太好打发,姚雪薇的语气也是由轻到重,最后那些人实在没法了,才会蔫蔫的离开。
    因为拒绝的人太多,姚雪薇还得了个黑脸相公的绰号,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管别的厂怎么说,她就只接收质量过硬的那批钢材,只要有点小毛病,她都不会要。
    其实要说起来,钢铁厂的人也难做。农村高炉里练出来的铁,很多是废铁,村里人直接就地埋了,但那种稍好一点的铁,钢铁厂也会回收利用。
    回收利用这事儿吧,钢铁厂的人也不是很乐意,但没办法,上面说了,他们就得做,不然让辛苦劳动一番的老百姓怎么想,炼出来的全是没用的,那不是打击人的积极性吗。
    而且这次炼钢运动,这些钢铁厂本来就是主体,政府给他们追加了不少投资的,让他们扩大产量,拿了好处,也不能不干活呀。
    钢铁厂鸡毛蒜皮的事情多了,跟它合作的其他厂也没个消停。
    就算知道这些事,相对之后那十年来说,还只是开胃小菜,但姚雪薇还是忍不住生闷气。
    “我看报纸上说,今年的钢铁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这对你们制造厂不是好事吗。我看你怎么不开心的样子。”赵明理在报纸上看到的都是好消息,根本不知道姚雪薇的气从哪里来。
    “什么好事啊。那不是还有那么多废钢废铁吗?”
    “炼废了的,不要就完了呗,不是还有那么多好的吗?”
    赵明理的回答简单直白,居然让姚雪薇无法反驳。
    愣了一会儿,姚雪薇才郁闷的说道:“但这是资源的浪费。”
    知道是一回事,亲身经历又是一回事,尤其是在大时代面前,只能随波逐流的那种憋屈感,让姚雪薇做了好一番心理建设才缓过来。
    “还有那些什么万猪场、万鸡厂、亩产多少斤……光是听着我都觉得假。大家又不是没种过田,没养过牲畜,怎么就……”
    就算原本不懂,之前干部下乡一两个月,差不多也都该学会了,没想到还能喊出那么不合理的口号。
    赵明理的表情纠结,报纸新闻,还有各地传来的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告诉他,那些事情是合理的,跟着高兴就完事了,但姚雪薇提出的观点又十分有道理……
    苦笑着叹了口气,赵明理劝道:“不要想太多了。思想上过左和过右,对咱们来说都是不算什么好事。”
    在华国,政治斗争自古长存,有时候明明知道这事坏事,想要制止,但因为政治,最后都会妥协……
    姚雪薇至少还算幸运,生活在家属院之中,大的风波都波及不到部队,不仅的自己的生活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还能护着姚朵朵平安长大。
    但步子跨太快的后果很快就来了,刚开始的时候,姚朵朵她们还有些羡慕农村的那些同学,能吃上大锅饭。
    虽然家里的粮食、锅全都上交,但能在食堂随便吃,这可不是一般家庭能做到的。
    那时候,姚朵朵她们班上,还会有人特地询问班上农村来的同学。
    “你们村里每天吃什么啊?真的全是大米饭啊?随便添吗?”
    一位同学回道:“对啊,纯纯的白米饭,平时也就过年能这么吃。添饭自然可以,但是不可以浪费。我们村还上过报纸呢,待会儿我回寝室翻给你们看。”
    另一位同学说了个不一样的答案:“我们村比较穷。村里也就吃了一天大米饭,看大家吃得太凶了,后面就变成了杂粮饭。添饭是不行的,一人只能打一次。”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