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240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五分钟后。
    女干事拿出一沓子建设公债,“你数数,这里一共是两千,一年后,你拿着两千的建设公债来兑换现金,到时候利息会一起给你。”
    姜舒兰嗯了一声,在接过来的时候,微微皱眉,“能给我换成十元面额的吗?”
    因为,此刻弹幕再次弹出来一条消息。
    [科普,不管是国库券还是建设公债,都尽量买大面额的,这种好兑换,到了后面小面额会比较麻烦。]
    随着,姜舒兰这话一说。
    女干事愣了。
    弹幕安静了。
    [一时之间,我竟然不知道,科普楼主是大佬,还是舒舒是大佬。]
    [总感觉舒舒无所不能,没有能难住她的。]
    [我宣布,从今天开始,舒舒就是我新的崇拜偶像。]
    姜舒兰,“……?”
    第59章
    姜舒兰觉得,真不是她厉害,而是弹幕每次都来得恰到好处,科普得极好。
    她静静地看着没有任何反应的女干事,不由地问道,“怎么?不可以换吗?”
    自从自己说换成面额十块的以后,对方就跟傻了一样。
    “同行?”那女干事试探道。
    姜舒兰,“……”
    弹幕,此刻一阵。
    [哈哈哈哈哈哈,人家以为遇到同行了。]
    [讲个笑话,我以前去房产中介买房子的时候,我比对方专业,对方也把我打成了同行。]
    [舒舒这个不就是,她比对方专业,然后被误打成为同行。]
    [哈哈哈哈哈哈。]
    [舒舒:怪我咯?]
    姜舒兰有些哭笑不得,她摇头,“我还真不是同行,我就只是部队上面随军的嫂子。”
    “同志,你这十元面值的,到底能不能换呀?”她追问。
    “能是能。”
    听到姜舒兰是随军的嫂子,女干事脸色不由得缓和了几分,“不过,你稍等,我去找下我们领导,十元面值的我们怕是不一定够。”
    姜舒兰点头,由着对方进了另外一间房间。
    女干事一走。
    苗红云就再也忍不住了,拉着姜舒兰的手,低声耳语道,“舒兰,你别冲动啊,你换回去这么一堆废纸有什么用?”
    她刚都看了,那建设公债瞧着跟纸币差不多,但是明显区别大了啊!
    纸币可以拿出去购买的东西,能够让一家十多口人饿不着肚子。
    可是,这建设公债有什么用?
    拿回去又不能买东西,又不能当饭吃,问题是一年后,万一银行不认怎么办?
    到时候两千块钱的建设公债,不就砸自己手里了?
    两千啊,不是小数目,这要是弄砸了,小姜和周副团,还不吵个天翻地覆。
    毕竟,好多人一辈子都挣不到这么多。
    姜舒兰知道苗红云的担忧,也知道为什么建设公债没人买了。
    她轻叹一口气,“苗嫂子,我这样和你说吧,建设公债是国家发行的东西,相当于国家和老百姓借钱,咱们不想其他的,就直冲着这点,咱们国家,什么时候亏过老百姓了?”
    国家都是宁愿自己亏,都没亏过老百姓,去算计老百姓兜里面的两个子。
    这三瓜两枣,对国家来说,还真没啥用。
    苗红云,“你的意思是这个能赚钱?”
    姜舒兰点头,“一年期快十个点的利息,就是存定期三年都没这么高,你说不是赚钱是什么?”
    “我存两千,一年到期就是两百的利息。”
    只是,就是意识到这点,他们也不敢。
    因为建设公债,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很陌生的东西。
    而且,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个东西买回去,不能流通,不能继续买卖。
    那跟废纸也没区别了。
    听到这话,原先还担忧姜舒兰胆大,莽撞的苗红云,也不由得呆了下,“两百的工资,是我们家老那快俩月的工资了。”
    还要不吃不喝。
    家里的收入,全靠老那的工资津贴。
    这冷不丁的多个两百块钱收入,那岂不是美得很。
    要是她在能怀个孕,生个孩子,这两百块钱都够给孩子买多少罐麦乳精了。
    姜舒兰点头,“是呀,苗嫂子,你也说了,信用合作社开了几十年的光景了,不会一时半会倒闭的,而且就是倒闭了,也有国家呢。”
    “所以,买了其实也不用担心,只管明年来兑换收利息就好了。”
    也才一年,很快就到期了。
    这说得苗红云极为心动,只是,她不敢像姜舒兰这般一下子买两千的,当然全部家底加起来也没两千。
    她想了想,从兜里面拿了两百七出来,咬牙,“我一会在取两百三出来,一起凑到五百,我也买下五百的建设公债试下。”
    姜舒兰点头,忍不住笑了笑,“放心吧,苗嫂子,别的咱们不知道,就只知道国家不会忽悠老百姓就好了。”
    更何况,她还有弹幕这个透露消息的。
    据她观察,弹幕背后的人都是未来的人,他们是通过未来去看过去。
    也就是说,他们现在犹豫的事情,对于弹幕背后的人来说,是经过的历史。
    这里面区别就大了。
    一个站在巨人的肩膀,站在时代洪流的肩膀上去看过去。
    远远比姜舒兰这个当事人要明了清晰很多。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