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朕要搞基建 第16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后面一次展示了五十文,十文,五文和一文的图样,每一张无不精美。
    图样绘完剩下的就是排版了,户部做了简易的排版,他们按照前朝银票的样式,将这些图样绘制上去。
    这纸币足有一张帕子大小,印画倒是方便,可使用起来却是不方便,而且造价的成本也高。
    “纸币太大了,还要再小一点才好。”宋玉竹用手比划了一下,长四寸,宽两寸,跟后世的纸币大小差不多。
    不过要把这样几副精妙的画放在小小的一张纸上委实有些困难,特别是那几副人像图,缩小后每一笔都跟头发丝差不多细。
    户部侍郎有些为难的说道:“回禀皇上,将图画拓印上去,臣还可以让铸币所想办法,可这画实在太精细,就怕印刷后墨迹直接花了。”
    “难吗?”
    户部侍郎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实话实说:“难。”
    宋玉竹莞尔道:“难就对了,你们都觉得为难,将来想要印□□的人岂不是更为难?”
    户部侍郎一愣,这倒是他没想到的。
    以前铸造的铜币面值全部是一文钱,即便有人仿制,铜的价值和钱币的价值也差不了多少,所以很少有人费力去铸造铜钱。
    这让宋玉竹想起前世一则搞笑的新闻,有两名男子为制作假硬币,花了近三万块钱购买机器,最后只造出了一万枚硬币,自己还亏了两万。
    可纸币不同,尽管竹绵纸工序复杂,但说白了还是纸,跟铜有着本质的差距。而且纸币的面值更大,印一张一百文的纸币,相当于铸造一百枚铜币,这相差可就大了。
    如果纸币的工序很简单,普通人随意就能拓印出来,国家的经济会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千万不要小看古人的仿制能力,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他们模仿出八九分相似,足以骗过普通百姓了。
    “臣明白了!”
    宋玉竹:“纸币的工序越复杂,以后出现□□的几率就越小,为了长远打算,第一批纸币必须要克服这个困难。”
    户部侍郎拱手道:“下官遵命。”
    “至于油墨晕染的问题,让工部和科研部那边想办法,争取年底前印出样品。”
    “是!”户部侍郎卷起画卷,脚步匆匆的离开。
    *
    此前研部已经研制出不怕水的油墨,但这种墨书写可以,用来印刷精细的画就差了些。
    为了改良油墨,五十多位科研人员,不分昼夜的做实验,终于在十月研制出一种不会晕染的油墨。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过去铸币所铸造铜币非常简单,直接融了铜水倒进模具,等着晾凉就成了。
    纸币要先雕版,在没有现代精密的仪器下,所有工序都是纯手工,哪怕是上京最有名的刻印匠人,花了花了整整三个月只堪堪雕出一版模具。
    使用这一版模具印钱,这得印到猴年马月去?
    第157章 长治十年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沈伦和徒弟江一道再次开了挂。
    二人利用蒸汽运动的原理,制作出第一台雕版印刷机。
    不过这种印刷机也有许多缺点,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正反面不能印齐。
    书本两面印不齐最多字迹歪拗,纸币如果印不好怎么发行使用?
    科研部的人又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赶在年底研制出双面印刷机,不仅上下能同时印,而且印出图案整齐不晕染。再切割成固定的大小,这纸币就算成了!
    第一批纸币样品送到宫中,宋玉竹趁着早朝时给大臣们分发下去。
    每人五张,从一文到一百文无一不精致,简直像艺术品一般。
    大臣们拿着纸币啧啧称奇,他们原以为纸币跟过去的交子似的,一张草纸上面扣上印就得了。
    谁成想是这般漂亮的钱币,大家好奇上图案是怎么印上去的,不过他们也都知道这是国家机密,再好奇也没人敢去问。
    *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转眼又是一年秋季。
    一条幽静的小路上,一个老翁赶着牛车,车上满载着十多麻袋的粮食。这些粮食都是今年新收的苞谷,准备运到镇上卖个好价钱。
    牛车上还坐着两个小姑娘,大的不过七八岁,小的三四岁,两人是老翁的孙女,今天跟着爷爷一起进城卖粮。
    “爷,咱们还有多久能到镇上呀?”说话的是大孙女,只见她身上穿着樱红色的裙子,头上挽着两个发包,打扮的干干净净,看着就让人稀罕。
    “再有一个时辰就到喽。”
    小孙女奶声奶气的问:“爷,一个时辰是多久啊?”
    “爷也说不清,你看着太阳快到头顶时,咱们就到了。”老翁头上顶着草帽,手里拿着赶牛鞭,靠在麻袋上脸上尽是笑容。
    两个小丫头倒在麻袋上看着天空,看一会便睁不开眼睛打起鼾来。
    老翁怕颠着孩子,放慢了车速,嘴里哼唱起一首不知名的歌谣。
    今年是个好年头风调雨顺,家里的田地收成好,特别是新种的苞谷收了十多车。听村里人说镇上有商人收粮,一斗能卖十八文,这一车差不多能卖上两千文呢!
    老牛晃晃悠悠,赶在正午时分到达镇上。
    今个是初八,正好赶上镇上有集,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叫卖声纷纷响起,把车上的两个小姐妹都喊醒了。
    大孙女揉着眼睛道:“爷,我饿了。”
    老翁从怀里掏出一张十文钱的毛票递给她道:“去领小妮买吃的,别乱走爷先把车上的苞谷卖了就来接你们。”
    “哎!”大妮接过钱带着小妹下了牛车,钻进集市里开始逛。
    老翁赶着牛车继续朝镇上的粮站那边走,今天来卖粮食的人不少,同村的人也在排队等候。
    看见老翁开口打招呼:“高大叔,你也来卖粮啦?”
    “嗨,今年苞谷收成好,家里吃不完,卖了钱给孩子们添几件衣裳。”
    “可不是,这苞谷可比粟米收成好多了,而且还不用费心照看,俺爹说明年再多种两亩。”
    高老汉点头附和:“我也打算明年再多种两亩。”
    “可惜苞谷面不好吃,不然就留下自己吃了。”老式的石磨磨出的苞谷面非常粗糙,吃起来略微有些喇嗓子,比起白面口感难吃许多。
    高老汉笑道:“你们还是年轻啊,赶上了好年头。不往远说,再退回去十年,咱们村里人还吃不上白米白面呢。有钱的人家食黄米饭,没钱的食吃豆饼子,春天为了摘点榆钱甜甜嘴,孩子们都能打起来,你看现在谁还摘榆钱吃?”
    男子爽朗的笑起来:“哈哈哈,叔你说的对,咱们是赶上好年头了!”
    两人说说笑笑就排到了头,男人车上拉着十多袋苞谷,高老汉上前帮他卸车,收粮食的商人负责过泵,旁边还有衙役专门负责看管,防止商人缺斤短两。
    过好泵一共十七石,算成斗便是一百七十斗,合计三千零六十文。
    商人将写好的条子递给他,扣上红印拿着进去换钱。
    下一个轮到高老汉,男子也帮他卸了车,二人坐在旁边等着称重。高老汉车上的苞谷少一些,也有十五石,十八文一斗得了两千七百文钱。
    二人拿着条子进屋去取钱,如今取钱也方便,都是一百文一张的纸币。柜台里的账房给二人点了钱递出来,二人清点完揣进怀里便离开了。
    “叔,你回去吗?”
    “我还得去抓两个猪崽子,再接上大妮二妮一起走。”
    “那俺先走了。”
    高老汉点点头,摇着鞭子去找孙女,大妮和小妮乖乖的坐在烧饼铺子里等着爷爷,每次进城二人都是在这里等着。
    爷爷给的十文钱二人买了碗馄饨,买了两个烧饼吃了,剩下的钱都被大妮攥在手里,留着开学买本子和铅笔呢。
    “妮儿!”门外传来高老汉的声音。
    俩个姑娘跑出来:“爷,咱们回家吗?”
    “不回家,你奶让我抓两头猪仔回去养。”
    “哎呀,咱家也要养小猪啦!”大妮抱着妹妹上了牛车,自己也利索的爬上来。车上没了包谷宽敞许多,姐妹二人横坐在车上,笑嘻嘻的询问。
    “是啊,以后放学了,你就得带小妮去打猪草了。”
    “行!俺肯定给小猪养的白白胖胖!”
    爷孙三人来到附近的牲畜市场,有不少卖小牛犊、小马驹的,再往前走看见一个卖猪仔的,木箱子面装了十多只胖嘟嘟的小猪。
    黑白花的小猪看起来憨态可掬,这是近两年新兴起来的品种,听说是从西洋那边带回来的猪配出来的小猪。
    不仅长得快肉多,而且一窝能下十多个崽子,比过去的黑猪好养活多了。
    高老汉上前抓起一只小猪瞧了瞧:“这猪仔多少钱一只啊?”
    “二百八。”卖猪的大嫂嗑着瓜子道。
    “能便宜些吗?”
    “你要是抓的多,给你便宜十文。”
    高老汉还是觉得有点贵,两只猪仔五百多文,都快赶上半只成猪的价格了。
    他放下小猪带着孙女又往前溜达了一会,询问了几家卖猪的,价格都不算便宜,最后花了五百一十文买下两只猪仔。
    姐妹俩抱着小猪回到牛车上,高兴的合不拢嘴。她们这么大的年纪正是贪玩的时候,小猪仔可可爱爱的,一下成了两人的玩伴。
    回去时路过布庄,高老汉又买了两匹布带回去,一匹颜色鲜亮可以给丫头们做裙子,另一匹是藏蓝色,可以给孙子们缝几条裤子。
    牛车赶在日落十分回到了村子里,天色渐晚,家家户户升起炊烟。
    高家门口,高老太太手里拎着煤油灯已经等候多时。
    “奶!奶!”离老远,大妮和小妮就看见老太太了。
    老太太迎上前:“怎么才回来呀?”
    高老汉下了车牵着缰绳道:“买猪仔多花了点时间。”
    “买来啦?多少钱?”
    “两头猪花了五百多文!”
    高老太咋舌:“可不便宜,快进屋吧,一会饭都凉了。”
    高老汉把牛卸下来,牵到牛棚里喂草料,高老太将新买了的小猪关进柴房,明个还得给它们起个猪圈。
    晚饭是蒸包子,韭菜鸡蛋馅的,刘老汉洗了手坐在炕桌上倒了一杯高粱酒。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