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分卷阅读679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美人记 作者:石头与水

    分卷阅读679

    何家,不然,不会跟老妻透出这个意思来。今老妻再提,余巡抚问,“何太太怎么说?”

    一说此事,余太太脸上满是笑意,道,“何太太来的时候,我有两回都叫了大妞出来说话,何太太很是喜欢大妞。”

    余巡抚脸上露出微笑,微拈其须,矜持道,“只是,这事没有女家主动提的,你不若给何太太微露其意,看何太太的意思如何。”

    余太太点头应了,又同丈夫道,“上回阿帆寄信来,说是礼部侍郎之位空缺,这事儿如何了?”这说的是夫妻二人的长子余帆。

    余巡抚一幅清风明月之态,道,“我又不在帝都,能知如何呢?”

    余太太瞪丈夫一眼,道,“快说!问你呢,你少给我装!”

    余巡抚只得低声道,“他在礼部也这些年了,最开始陛下在礼部为掌事皇子时,他便在礼部了,要说资历,自是足的。帝心,也不必说。只是眼下西宁关战事,陛下怕一时顾不得这个,待西宁关这摊子事儿了了,我估计问题不大。”

    余太太很是讶意,问,“西宁关又起战事不成?”

    余巡抚道,“是啊,眼下都打完了,忠勇伯驻守西宁关,怕还要重组西宁军的事,朝廷眼下都在忙这个呢。”

    余太太便不急儿子升官的事了,余太太道,“唉哟,那忠勇伯去了西宁关,端宁公主怎么办啊?”忠勇伯是因功封的爵位,同时,忠勇伯身上还有第二爵位,就是端宁公主的驸马之爵。今上六个皇子,只端宁公主一个女儿,而且,端宁公主是自小养在谢皇后膝下的,与谢皇后很是亲近。故此,余太太方有此一言。

    余巡抚道,“大概不是留在帝都,就是去西宁关吧。”

    余太太想了想,道,“当初阿柏去西宁州为官,宜安公主也是一道跟着去的,故而,满朝皆说宜安公主贤良。”阿柏说的是谢柏,谢柏为余太太娘家嫡亲的二侄子,探花出身,尚宜安公主,今为左都御史,正二品高官,入阁为相。

    说到娘家侄子,余太太不禁想到娘家大哥,感慨道,“大哥无福啊,不然,正当享福的时候哪。”余太太长兄谢老尚书,原为正二品刑部尚书,后因年迈至仕。这位老尚书端得是厉害人物,膝下二子一女,次子谢柏尚宜安公主,长女为先帝贵妃,长子官运寻常,致仕前也是正三品侍郎。要说谢家最有出息的,还不是这几位,谢家最有出息的便是谢老尚书的嫡长孙女谢皇后,谢皇后位居凤仪宫后,谢老尚书封为二等承恩公,将谢家直接由书香门第提升为帝都豪门。偏生,谢老尚书这公爵没做几日就因病而逝了。

    故而,余太太说起长兄来,总是要说一句无福的。

    余巡抚见老妻面露悲色,不禁劝道,“舅兄这一辈子,安邦定国,子女也个个有出息,不算无福啦。”

    余巡抚解劝着,余太太方渐渐收了悲色。

    第345章 北昌行之三十三

    何子衿去准备她的大米生意去了,她一人忙不过来,就找了江赢做助手,因为除了既将开展的大米生意,还有胭脂铺子的生意。先时,何子衿是想做些红参生意的,结果真正到榷场一看,一等生意根本插不进手,当然,她也能弄到一些品质稍逊的红参,只是,做贵重药材生意,非但要有门路,且要有人手,何子衿想了想,倒不若先忙香米的事,是的,现在不叫香糯米了,改名啦,全名沙河香米。

    阿念因为要贡上这沙河香米,还要正式写一封文书向余巡抚介绍这种米,子衿姐姐帮着想广告词,什么雪峰之颠融化的千年雪水灌溉,什么万年旷野的肥沃黑土滋养,粒若玉雪,香飘十里……子衿姐姐还没说完,阿念肉麻出一身鸡皮疙瘩。

    阿念笑趴了,道,“这怎么写得下去?”

    “有什么写不下去的。”子衿姐姐敲阿念一下子,正色继续道,“其色莹白,其味香糯,其香若兰,观天地间,竟有此钟灵造化之物……”

    阿念笑着点头,“这个还差不多,虽然稍有些夸大,起码不叫人起鸡皮疙瘩。”

    “你就不会帮我润色一二,亏得还是探花。”子衿姐姐颇是不满,这小子总笑话她是怎么回事啊。

    “我又不是吹牛探花。”

    “屁,就是稍稍有些夸大。”何子衿道,“这米的产地就在李家谷,李家谷那地方,四面环山,山顶也有积雪啊,常年不化,那雪起码得一万年了,我说千年还是谦虚呢。”

    阿念点头应是,“姐姐说的对,谦虚谦虚。”

    何子衿催阿念赶紧写,阿念不愧探花出身,虽然给子衿姐姐笑的险趴下,写起文章来还是很快的,尤其这种吹牛的文章,子衿姐姐说出来只叫人好笑,阿念润色写出来就可信多了。子衿姐姐从头到尾看一遍,夸赞阿念,“不愧探花郎,写的就是好。”

    阿念假假谦道,“过奖过奖。”

    何子衿问阿念,“你跟罗先生不是想在县里看看可有什么改进的地方吗,有主意了没?”

    一说到这个,阿念将笔投到笔洗时去,薄胎青瓷缸里晕出一团黑色。阿念盖上墨盒,一面道,“就是穷啊。咱们沙河县离北靖关近,北靖关常有战事,再加上征兵之事,县里是男丁少,女人多。男人少,地就种不过来。好在离榷场近,百姓们有的上山采药,打猎,再种些东西,也能过活。日子却不宽裕。”

    何子衿道,“那要怎么着?北靖关那里不有很多当兵的,那些人多是没媳妇的吧?”

    收拾好桌间文房四宝,阿念道,“我也在跟罗先生商量呢,北靖关那边儿的兵,多有其他地方征召而来的。有许多人被征兵役,多是从军前家里给娶房媳妇,怕的是上了战场有个万一,在家留个后。不过,估计也有没成亲的。我同罗先生商量着,县里让官媒统计一下,看多少闺女找不着婆家的,介时再跟纪将军那里打听一下,他麾下倘有没成亲的兵,同龄般配,抑或彼此愿意,也可以成家。再者,倘有到了年纪退伍的,愿意就近安家的,亦可就近安家,我这里可按人口分田地,三年之后再纳田税,也是对兵士的照顾了。”

    何子衿听阿念说的头头是道,不禁点头,没想到,阿念接着还颁布了个丧心病狂的条例,为了促近男婚女嫁,倘有闺女十八岁不成亲,官府就负责给找人家,不然就得罚银子。

    何子衿对此条款都无语了,阿念还说,“前朝便有的旧例,十五不成亲就要听从官府分派婚嫁。我想着,十五太小了,就把年纪放长到了十八,十八便是大姑娘了,也该嫁人了。”说着,他还喜滋滋道,“当年,子衿姐姐嫁给我,就是十八上。”恐怕,阿念将女孩子婚嫁年龄卡到十八上,也有这方面原因。

    何子衿真想给他两下子,关键,阿念这种法子还受

    分卷阅读679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