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种田闲来抓教育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康庄之路 作者:尉迟回雪

    种田闲来抓教育

    早上依旧是“闻**起床”。

    可怜我规划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耗去半个晚上,此时未免春困难消。睡眼惺忪地爬起来,梦游似的去茅房清空了“内存”,险些掉进粪坑。

    舀了水擦去惊出的一身冷汗,整个人倒是彻底清醒了。

    灶房里飘来阵阵豆香,想必刘老爹碾了豆面,不知又做什么吃食呢。

    这么一琢磨,肚子咕噜噜地一阵串响。

    ——果然干活就会比较容易饿哎!

    收拾停当,我屁颠屁颠地冲进灶房。结果白高兴一场——那豆面麦饼是留着朝食时候吃的,早上这顿依旧是野菜粥!

    哎,算了,野菜起码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权当排毒养颜了……

    用过饭,我继续跟刘老爹下田学务农。

    古代的空气就是好。一阵风迎面吹来,带来早春草芽的芬芳,带来叶尖露水的清爽,带来……

    嗯?怎么有一股米田共的气息?!

    哦对了,昨天下午翻地时邻居胖婶儿帮我们这块地撒了土肥来着。

    一想到土肥的主要成分,我顿时不想踩在地上了。但我又不能飞,只好硬着头皮当做自己不知道这一切。

    今天的实践项目是播种。

    ——从前吧,我一直以为播种就是抓起一把种子,然后那么随手一扬播撒出去。等拿到种子才发现,统共就那么一捧!若是依照我想的那撒法,几把就扔光了,本不足以种满一块儿地。

    难道是像游戏里那样,先把地划成一格一格的,然后每格里挖个坑种一颗?

    买糕的!!!额滴亲娘啊,那得多大工作量啊  (⊙o⊙)……

    待到老爹示范时,我的心肝肺才落回原处。

    原来我先前所想的两种方法都不对。正确的做法是:刨出一道半个手掌深的沟,然后把一小撮种子攥在手里,每走出一脚长的距离,就从指缝中漏出两三颗种子,再在种子上踩上一脚,把它们踩进土里,最后把这道沟埋好。

    这样一来,只要两个人分工合作——走在前面的人负责刨沟,跟在后面的人播种后踩踏,顺带着盖上土——简易的“流水线”使得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不大会儿工夫就能种好一垄。

    嘿,古人的智慧可真不是盖的!

    本来嘛,论年龄论体格都该由我来做刨土的活。不过为了让我熟悉播种的全过程,刘老爹坚持他来刨土,由我负责播种。

    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手中的种子,握紧了漏不下去,握松了又一下掉下五六七八颗的,急得我郁闷不堪。好在熟能生巧,渐渐的,手指记住了那些微的技巧和力度,关节也不那么僵硬了。

    这不,一垄地播过去,我已经能一边和老爹聊天一边干活了。

    随着神的放松,疑惑也跟着冒出头来。

    ——这样播种有问题哎!在同一个地方落两三枚种子,这不是浪费吗?而且将来长出作物来还会争水争养分,恐怕很难茁壮吧?

    刘老爹听了我的疑问,呵呵一笑,道:“人有高下,种有良莠,落下的种儿不见得都能发出苗子。若到那时再补种,时节已错过不候。如此播种,两三个里总该有能活的。即便全都成苗了,也可有个挑选,择最为壮硕者存之,余下的就间掉了。”

    我恍然大悟,心中对先民的敬佩又更上一层。

    到歇朝食的时候,我和刘老爹已经把整块地的播种工作完成了。老爹笑眯眯地感叹,说我学东西快,乐得我更加找不着北了。

    农具就扔在田地里,反正不会有人偷。

    我和刘老爹回到家里。他照旧进灶房盛饭,我则挑了木桶出去打水。

    刘家村东边儿的山上有山泉,泉眼在山腰。为了取水方便,村民们修建了一条简易水渠,把泉水引到了山脚下青石砌成的水潭里。现在显然是枯水期,潭里的水位偏低,为了避开泥沙,打水都要在进水口处。

    我到潭边时,正碰上胖婶儿的女儿刘春儿也在那里打水。

    别看春儿只有十岁,一扁担挑起两桶水仍能稳稳的大步流星。不像我,担起扁担就重心不稳左右乱晃,抖得跟癫痫似的。

    看到我,春儿放下水桶活泼地挥挥手,大声招呼道:“义叔!”

    从小到大我至多混到“哥哥”辈,现在突然升级为“叔叔”,心中感慨颇多。虽然被叫老了,但那种责任和荣光的感觉还是蛮爽的。

    暗自清了清嗓子,我答道:“嗯,春儿也来打水啊?家里面都好吗?”

    “好啊。”小丫头笑嘻嘻地问:“义叔,我听娘说你要开私塾,教我们读书写字,是真的不是?”

    晕,这个村子的信息流通速度真是快,依我看就是搁在现代都没有这速度。昨天下午才说的事儿,今天上午连小朋友都知道了,估计是传遍整个村子了。

    抓抓后脑勺,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春儿拍手乐道:“太好了,太好了!”

    咦,古代的孩子这么爱学习啊?!

    正在惊奇,又听她接着说:“祝儿居然不信,偏要和我打赌,这下他可得认输啦!”

    我倒……!这个小赌棍!

    挑着水刚进门,就听刘老爹招呼我开饭。

    我把两半桶水倒进缸里(刨除路上洒掉的就只剩一半了),又留了点儿桶底儿洗了把手,然后赶忙进灶房吃饭。

    掺了豆面的麦饼又香又甜,配上自家晾晒的菜干儿和汤水,居然也让我吃得津津有味,手掌那么大的饼子硬了吃了两个,汤也喝了两大碗。

    放下筷子才惊觉肚子涨涨的,好饱!

    正想着下午大干一场消消食,却听刘老爹道:“禄儿家的已经把村东第一间房腾出来了,连带着院子一起,都听你使唤。午后地里也没什么正经活计,你就过去瞧瞧,短了什么就和他们当家的说。”

    我张了张嘴,实在说不出推脱的话,只好答应一声。

    等我下午过去一瞧,人家刘禄的媳妇已经把屋子和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排除硬件条件无法改变的不说,余下的都很妥当。而且我没想到的是,有两家的小孩子已经提着“见面礼”来拜见我这个“先生”了。

    得,虽然我不像那些穿越文中的主角那样经天纬地才华盖世,但好歹也曾是名校的大学生,教几个孩子应该还不成问题……吧?

    没有黑板粉笔,只好想法子用别的东西来代替。

    一番思量,我突然想起高中时做过的泥塑,大家都是直接把名字刻在泥上的。于是,我向刘禄要了块木板,把屋后掘的粘土和了水做成橡皮泥状,然后糊一层在木板上。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它挂在墙上用小木棍写字了,不要的字迹也很容易涂掉。至于学生们,每人让他们准备一簸箕土,直接当做沙盘在上面练字,既方便又环保。

    于是乎,在我决心成为一名古代农夫之后的第二天,我又找到了自己的头一份“兼职”——人民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第一。

    这是写在xx小学院墙上的大标语,也是我从小就如雷贯耳的一句名言。虽然口号强了一点儿,但不可否认,真是很有道理。

    即便不是学教育学的,但我到底读的是师范大学,耳濡目染也知道为人师表是个不轻的担子。误人子弟的事情,做了是要被雷劈的。

    因此,上任之前,我特地在全村展开了拉网式“搜查”,终于在祖辈读过书的刘文家里翻出了一本《论语》。

    手捧破旧的随时可能散架的书,我几乎热泪盈眶——村民们都为我这种对知识的尊重而动容,所以我也就不好意思说明自己的真实意图了……

    ╮(╯_╰)╭

    ——嘿嘿,有了这本书垫底,咱终于可以现学现卖,不至于教给学生们一堆简体字了!

    经过一晚上的突击备课,我已大体心中有数。

    转日早上歇过朝食,我的学校正式挂牌上市……呃不对,是开张营业?好像也不对哦……反正是开门大吉了!

    学生们陆陆续续来到院子。当面对年龄从五岁到十四岁不等的四男两女共六名学生,我顿时有些感慨——

    都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现在依我看来他老人家的这一观点也是被逼无奈形成的。毕竟古代普通百姓条件艰苦,孩子不一定到几岁才能有机会读书。同门师兄弟搞不好能差出好几个辈分,想不因材施教也不行啊!

    看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带着明显的兴奋和拘谨,为了缓和气氛,也为了搞清楚学生们的现有水平,我决定先来个底调查。

    “嗯哼——”

    清咳一声,我拿腔拿调地问道:“大伙儿以前读过书没有?”

    六颗小脑袋摇啊摇。

    “拿笔写过字吗?”

    六颗小脑袋继续摇。

    “有谁认得字吗?”

    嗯,这回脑袋晃动的方向不一致了。

    我定睛一瞧,那唯一一个点头的孩子是十四岁的刘康,于是便问他:“你认得多少字啊?”

    又黑又瘦的少年尴尬地笑了笑,着脑袋说:“我只认得自己的名。”

    “那也不错。”我鼓励他说:“荀子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需要一点点慢慢积累,不可一蹴而就。但是只要肯下功夫学,一定能有所成的,明白吗?”

    “明~白~~~”

    孩子们大声回答,望向我的一双双眼睛都是亮晶晶的,让我好有成就感呐!

    “好!”我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今天我们就先从最好写的字开始学起。”

    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六个大字:人、口、手、上、中、下。

    ——你问我为什么是从这六个字开始学?没办法,谁叫我小时候的生字表就是这么排的呢!人口手,上中下,日月水火,山石田土,木禾米竹,刀工车舟……

    您想起来没?

    种田闲来抓教育在线阅读

    种田闲来抓教育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