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分卷阅读97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娱乐圈之星途有你 作者:乘桴泛海

    分卷阅读97

    孜不倦,追逐一生。

    前者是常人,后者是勇士。

    但是,驻足不代表不渴望飞翔,流浪也不代表不希冀安定。

    故此,常人有时做出勇士的举动,勇士有时羡慕常人的安详。

    所以,有日日埋头学习工作的常人,一到假期便去远方流浪;有时时奔跑疾行的浪子,忽然定居从此成家立业。

    旅人与其说是一位独行者,不如说是所有人梦中的自我。……”

    坐在阳光里很久很久,纪青川注册马甲,第一次在天涯海角回帖:

    “高山流水,幸有知音。”

    作者有话要说:  这是全文最难写的一章。

    我的写文速度一向很慢,一章3000多字,我一般要写6个小时,反复斟酌字句、思想,总希望借文章表达一些思考,一点想法。我的工作比较辛苦,早起晚睡常年加班。开始写这部小说后,我基本上每天凌晨1点睡,早上6点起,午睡放弃,如此才能挤出时间写文。这部小说足足写了三个月,起初一个月身体还能扛得住,后来就越来越觉得疲惫,体力和思维都跟不上了。所以这部小说之后我大概不会再写长篇了,太耗精力。

    而本章,又是整本小说中最难写的一章。4000字,我写了大概10个小时,期间不知道查了多少资料,把西方文学史、西方作品选、西方现代剧介绍等等书全都搬了出来。

    剧本借鉴了《等待戈多》,但是写起来还是很累。最后只写了这么一点,凑合着看吧。《逆旅》的主题跟《等待戈多》完全不同,《等待戈多》表现了生命的荒诞与虚无空虚,《逆旅》则是一种不屈与希望。从主题上说,《逆旅》更接近《炼金术士》。当然,这只是我的构想。实际上没能写出来。剧本太难写啦。。。

    最后那首歌完全是我的原创。(我就是喜欢写歌词,嚯嚯嚯嚯!没办法,作者君就是这么任性!)本来写了好长,但是觉得不够好,最后删得就剩了这么几句。我觉得这几句就够了。

    《逆旅——没有桑丘的堂吉诃德,追寻梦想的圣地亚哥》这篇剧评也是我自己写的。剧评写起来跟剧本一样痛苦。最后还是主观感受过多,客观分析过少,不太像个剧评。不过我自己写得很投入,很感动,倾注了我太多感受。真心觉得这个剧评比剧本更好。

    ☆、第63章  坚定携手

    《逆旅》公演足足持续了半个月。其火爆的程度,不仅杜平城、纪青川没有想到,就连无数圈中资深人士都没有想到。

    第一天,《逆旅》首场票卖空的时候,各路媒体都在谨慎观望。

    有剧评人看过首场演出之后说:“剧本是真好,演员功底也确实深厚,我个人非常喜欢。但一部戏最终火爆,还是要看能否适应市场。就本人到场的首场演出而言,观众中冲着主演而来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这样的观众群是否能够理解本戏的深刻内涵,《逆旅》的票房能否坚|挺到最后,我持谨慎态度。”

    出乎意料的是,虽然整体而言,十五天的观众中确实以年轻粉丝居多,但演出第四天开始,却有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走进剧院,坐下来静静观看这出戏。其中一连买了多日戏票,重复观看的,不在少数。

    半个月的公演结束,最后一天收官的时候,戏票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

    网上有人发帖,哭求继续加演一个月,杜导只笑笑表示,好戏要留着慢慢看,明年、后年,计划每年拿出一周时间,去不同的城市上演《逆旅》,让更多的人看见这出戏。

    最后一幕戏,最后一刻,当纪青川唱着歌结束整出舞台剧的时候,潮水般的掌声瞬间冲破剧院屋顶。有人喊出了感动,有人流下了泪水,有人忽觉梦醒,有人不愿离去。

    谢幕谢了半个小时,纪青川已经不记得自己鞠躬多少次,只记得心底满满都是感动。他慢慢站直腰,情不自禁走到一边,向站在台侧的杜导低语了几句,似在征询他的意见。然后,纪青川拿起话筒,对着全场做出“安静”的手势。

    场上很快静下来。一束灯打在纪青川的身上,他整个人似乎在发光。所有人的目光投注在他身上,又为他加上一圈更加夺目的光晕。

    拿话筒之前,纪青川根本没意识到自己会这么做。仿佛冥冥之中有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他拿起话筒。有一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倾诉的冲动如此强烈,他想要把自己的感动、感谢、感慨,一股脑儿倒出来。

    纪青川开口,他的声音干净而坚定:“希望,常常遥不可及;命运,总是难以捉摸。但是,只有坚定地相信希望,相信自己可以把握命运,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出演《逆旅》之前,我也曾挣扎在命运的泥淖里,看不清前路,找不到希望。感谢杜导、感谢……我身边的人,你们给了我支持,让我一次又一次坚定启程,不惧风雨,追寻彩虹。”

    纪青川顿了顿,目光向台下某一个方向深深看了一眼,然后温柔地扫视台下,对着所有观众又一次鞠躬,道:“我更感谢你们,风雨无阻一直支持这部戏的你们。是你们的支持,让我更英勇无畏、奋然前行;是你们的支持,让人看到《逆旅》的力量,追寻的可贵。谢谢你们!也希望我们都能不忘初心,勇敢追寻梦想的足迹。谢谢!”

    到这里,纪青川忽然哽咽,无法再说一个字。向台下歉然地笑笑,他把话筒放回原处。

    掌声如雷动。哭泣声响起。

    方铮一动不动坐在台下。一个人,内心太过惊涛骇浪的时候,是没法儿指挥身体动弹的。

    刚才纪青川感谢“身边的人”时,方铮清楚接收到他深深的凝视。隔着偌大的剧场,隔着无数的观众,方铮是纪青川所有视线的落脚点。

    这一个笑容,穿透七年岁月,带着迟来的幸福,一并袭击了方铮。世界再大,我们守着“身边的人”,一切便是苦尽甘来。

    观众陆续离席退场,纪青川与杜导一起回到后台,若干家报社、电视台的记者都在等他们。闪光灯亮起,纪青川站在杜导身旁,配合地摆出一个又一个姿势,脸上的微笑简直要漾出来。

    记者问杜导:“请问你觉得这部戏最大的意义在于何处?”

    杜平城:“让人找到自己的内心。”

    记者问纪青川:“戏中疲倦走着的旅人,是你的真实写照吗?”

    纪青川笑笑:“有一部分吧。至少我们都是在时光的磨练中慢慢成长的。”

    方铮站在角落里,看纪青川兴致勃勃,侃侃而谈,跟记者聊理想,聊追求,聊戏中人不灭的希望之火。他忽然生出一种奇怪的感觉,不安、忐忑,把他的心吊在半空中,晃晃悠悠,不见着落。很惶恐。

    回去的路上,方铮开着

    分卷阅读97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