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分卷阅读10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穿越之一品公卿 作者:八爷党

    分卷阅读101

    。生恐一个不到,贻笑大方。

    不过对于历史学毕业的编剧薛衍来说,他日常的工作除了按照导演和投资方的要求写剧本且不断的改剧本之外,也就喜欢在某些原创网站上写一些轻轻松松的架空小说。前者是为了糊口,后者是为了兴趣,就算家学渊源,致使他的作品相对认真考据了一些,但本质上仍旧脱不开“养家糊口”这么一个圈子。

    所以对于薛衍来说,为了达到某种哄人的目的而写小说,简直就是驾轻就熟,再没比他更容易的事情了。

    而他之所以选择写一部类似《微服私访记》的章回体小说,目的则清晰明了——

    一则是为了歌功颂德,这也是太上皇的潜在之意。二则是为了避开显德六年的那一场祸事——相信大褚朝的君臣上下,没一个希望这件事情总被提起的。薛衍倘或是按照常理写一部圣人的传记,必然绕不开此事,闹到最后大家都不开心,岂不是不美?

    而写一部以太上皇为原型的,探险猎奇类的小说则不同。虽然小说中也把太上皇描写的非常英明神武,乃至破案如神。可那些东西凭白哄哄百姓也就得了,真要是考据起来,朝中大臣们自然明白其中真假。

    这么一来倒是还有一个好处——既然明知其假,永安帝看了以后,也不会担忧把太上皇写的太英明神武了会影响到他的地位和权势。相对而言能消弭一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艺术形象的再加工虽然不能代替原主的历史形象。但是艺术形象绝对可以影响到后人对于前任的看法。

    举一个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陈世美了。明明是一个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好官,结果被小说话本黑成什么样儿了?

    所以薛衍目下想要做的,就是撰写这么一部歌功颂德的章回体小说,其中融合太上皇年轻时的事迹和一些明显瞎掰的成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要故事的可读性高,其他的东西稍微牵强些也无所谓。

    话虽这么说,只是大褚的历史环境和律法诸项终究跟后世的清朝不一样,所以薛衍在开篇之前,也颇为认真的阅读了太上皇的《起居注》以及大褚律。等到最基本的资料掌握的差不多了,方才开始动笔。

    而这个时候,大褚后勤方面的工作终于预备妥当,永安帝特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命大军开拔了——不得不说的一件事,早在大军开拔之前,远在幽州的颜钧集已经带领着幽州大营的将士们同突厥方面大大小小共起了不下于十次的摩擦。其中有的是突厥大军南下大抽风,有的是颜钧集带军主动出击。等到朝廷的军队感到边境的时候,这两军人马已经打的颇有火气了。

    不过战场上的事情薛衍并不能得知。目下说的还是写小说这么一件事。

    薛衍写的第一则故事叫做《游龙戏凤》,是说年轻时候还没起兵的□□,某次外出游学,到了一个名叫蓟县的地方。这蓟县不大,却专出美人。其中最有名气的,便是当地凤仙楼的老板小凤仙。那小凤仙不但人长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厨艺也好,一道自创的红焖羊排做的那叫一个香——

    写到这里,薛衍还不吝笔墨,特地详详细细的写了一下红焖羊排的做法。写了一半饿了,又叫家里的厨子按照他写的方子照做了一顿红焖羊排,就着稻米饭吃了几块羊肉,方才继续奋笔疾书。

    只说那小凤仙不但人长得漂亮,厨艺好,旗下的凤仙楼也是日进斗金。于是便吸引了当地县太爷之子的注意。那县太爷之子不但看上了小凤仙的人,还看上了她们家的凤仙楼。所以便施了一个毒计,陷害凤仙楼吃死了客人遭了官司,以此威逼小凤仙委身给他做侍妾。

    恰值太上皇游学到此,便在凤仙楼住下。听了这件事,十分义愤。遂打定主意要帮助小凤仙。

    话说这太上皇相貌堂堂,仪表风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且熟读律法,胸有韬略。很快就找出了这件案子中的端倪,公堂之上慷慨陈词辩驳的那县太爷之子哑口无言,最后恼羞成怒就要以冒犯上官之罪当堂拿下太上皇。

    危机之时,只见太上皇面色自若,毫不畏怯的告知县太爷自己的身份——原来他乃是当朝皇帝的外甥,当朝皇后便是他的姑母。如果县太爷胆敢不顾律法将他羁押,届时后果自负。

    说罢,又拿出了自己的信物。

    那县太爷见状,当即吓得屁滚尿流,不但不敢叫衙役拿下太上皇,亦且前倨后恭的奉承起来。只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太上皇生性耿直,嫉恶如仇,早已搜集了这县太爷贪赃枉法的证据转交给朝廷。朝廷接到罪证后,即刻派人查实。铁证如山之下,这县太爷和他的儿子都身负枷锁,铿锵入狱。

    那小凤仙感谢太上皇的救命之恩,又见太上皇生的龙质凤章,日月之表,早已芳心暗许。遂委身太上皇为侍妾。那太上皇得了美人又破案,实在是人财两得……

    且说薛衍写完了这一个话本之后,又润色了好几遍,甚至还很无耻的剽窃了《红楼梦》中的“满床笏”用作文章结尾的画龙点睛。最后还特地叫了家中的乐师谱曲,国子监的同窗们填词,将话本编成一出戏,又叫一班嗓音清越婉转会歌舞的女子,练好了才送到兴庆宫给太上皇观看。

    话说这一出《游龙戏凤》,倘或在后世“阅尽千帆”的观众眼中看来,简直就是集各种天雷狗血恶俗桥段于大成的小白文。可是在戏曲文化都尚属萌芽阶段的大褚来说,这一出戏文简直就是令人拍案叫绝,惊为天人的好东西。

    一群彩衣扮演的小戏们在兴庆宫演出了一场后,就连当事人太上皇都看的浑身起鸡皮疙瘩。虽然明知薛衍这一出戏编的压根儿没有一处实情,但太上皇看的就觉得舒坦——

    他不光自己觉得舒坦,甚至在“撵走”了薛衍之后,还邀了显德一脉的旧臣诸如裴籍等人,也进宫观看。

    裴籍等人在太上皇退居兴庆宫,永安帝独揽大权之后,也颇有眼色的渐渐放下手中的权力。免得在新皇面前晃悠久了,惹得新皇犯膈应,就算擎王府的潜邸旧臣也暗恨他们老不死,不给腾位置。

    只是习惯了手握大权之人,冷不丁的过上了“退休养老”的生活,难免各种不适应。又怕惹起新皇的忌讳,不好频繁出入兴庆宫。

    太上皇大抵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在迁居兴庆宫后,平日甚少招他们入宫说话儿。因而这次突然叫他们入宫,诸位老臣心下还有些画弧儿,不知道太上皇是静极思动兴之所至,还是别有心思?

    倘若是前者,倒还好些,倘若是后者,

    分卷阅读101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