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长白山下好种田__5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长白山下好种田 作者:长白山的雪

    长白山下好种田__51

    <!--go-->

    人帮着照看了。静涵在镇上住了这几个月,觉得浑身都难受,所以强烈要求要回参场子。静婉和静娴都是跟着静涵的,静涵到哪,她们就跟着。

    陈氏把静雅留在镇上,也是有别的想法,静雅已经十二岁了,这眼瞅着就该说亲。要是一直住在山上,可就耽误了孩子的亲事。所以陈氏把静雅留下,让她帮着慧心看见做饭。要不然慧心伺候着景辉,还有文翰哥俩,也实在是忙不开。

    回到了参场子,山上依旧是大雪覆盖,这时候,村子里的人要来山上砍伐了。这棒槌的参土,要是生长七八十年以上的老林子,一次性全部伐掉,然后才能用来栽参。并且是今年要用的参土,就今年现伐出来。有的林子如果是前两年伐的,那种也不行,用参农的一句话,叫做跑了阳。所以村子里每年都要往上报今年要用的林子面积,然后在正月的时候上山伐木。

    之所以选到正月,是因为这个时候林子里的雪经过了一冬天,都很实成了。这样伐掉的树木,比较容易运出去。林子里好木材是要上交到衙门里的,剩下的才能留着村里人做棚什么的用。两千来丈的参土,大概就是两垧多点地,折合成亩,大概就是三十多亩,不到四十亩。村子里几乎家家都上来干活,有牲口的人家,还要把牲口也牵来,好用来拖木头。

    村里人忙活了十来天,才算是把今年要用的林子全部伐倒,然后把木头运到了外面,靠近道路的地方。过几日,衙门里就会派人来把木头弄走,基本上也就是卖掉罢了。

    静涵他们自然也没闲着,林子被砍了,好木头弄走,稍微差一点的留给村里人。但是还有一些树头枝桠什么的,都是烧火的好东西。于是孩子们就拖着小爬犁,每天都去拖柴禾。志新哥俩也当然是要一起的,他们把木头用锯截开,然后装到爬犁上,再让孩子们拖回来。家里的牛车用不了,但是可以换成大的爬犁,这样的爬犁可是能装不少的木头呢。孩子们太小,志新不敢让他们赶牛爬犁,所以老爷子就每天赶着爬犁,来回的拉柴禾。

    其实谁都知道这些树头枝桠是烧火的好东西,可是村里人却没有来弄的,因为他们离着太远了,不值当。村子周围就是林子,随便弄点就行了,谁愿意跑这么远来受累呢?所以只有许家一家在这拉柴禾。

    大家忙活了十来天,早晨吃过饭就去拉柴禾。等到下午回来,志新和志明他们就在外头支上锯架子,然后把捡回来的柴禾都锯成一尺半长短。粗的还要劈开,然后抽空全都摞起来,这样等夏天干透了,就能烧火。山上好几个房子,还要给庆年那里送去些柴禾,所以就得多攒些,省得不够用的。那勤的人家,光是柴禾垛都能攒好几堆的。

    忙忙活活的,一转眼就到了春天。又是一年好春光,山上的树木开始泛青,地上的小草也吐出新绿,星星点点的小黄花悄然绽放。静涵领着静婉和文宣他们,又开始了进山采野菜的日子。

    今年文翰、文成,还有静雅都不在山上,静涵就成了岁数最大的,静婉他们对静涵都是信服的很,所以都很愿意跟着静涵上山。

    这个季节里,山上的野菜可是丰富的很,大叶芹、燕儿以、山菠菜、山糜子,还有刺拐棒等等,满山都是。孩子们也不管哪样,见到了就采,反正都是好吃的。

    “二姐,咱们采的差不多了吧?再多了就背不动了。”文宣看着背筐里的野菜,都要冒尖了。

    静涵看了一下,几个人的背筐都装了不少,真的是很多了。“行,咱们回家。今天问问咱奶,能不能包点饺子吃。”这大叶芹包饺子可是好吃的很,静涵已经馋了两年了,也不知道今年能不能吃得上。

    孩子们回到家里,静涵就跟陈氏说起来想要吃饺子了。陈氏一听,就拍手笑道,“好啊,这有啥难的。正好你爹今天去给文翰他们送东西,顺道买了肉回来,咱们下午包饺子,晚上就吃饺子呗。说起来,也有好几年没能吃大叶芹的饺子了,这东西可是鲜的很,一年也就是这时候才有。来,咱们先把菜挑出来,看看你们弄回来的这些够不够包饺子的。”

    大家一起把背筐里的菜全都倒出来,然后一样样的分开。燕儿以可以包包子或者蘸酱,山菠菜可以熬汤,山糜子烫了蘸酱吃,大叶芹吃法最多,可以炒着吃,也可以烫了拌着吃,当然最好的,就是包饺子了。这时候的大叶芹,还是非常嫩的,也就半尺多高,连叶子都可以吃。等到再过几天,叶子就老了,不能吃了。

    挑好菜,正好也中午了。薛氏她们先把饭做上,然后就着热锅,把大叶芹烫了,捞出来用凉水泡上。

    吃过了中午饭,陈氏让静涵她们都去睡一觉。都说春困秋乏,春天的时候,人最爱犯困了。静涵也觉得眼皮有点打架的感觉,所以领着静婉和静娴,回到了里屋,躺在炕上真的睡着了。这一觉睡得真香,等静涵他们醒来的时候,已经未时中。薛氏已经开始剁馅,预备一会儿包饺子了。

    烫好的大叶芹在水里泡着,薛氏把大叶芹用水漂洗了几遍,然后使劲攥成了团。这攥水也得适度,不能攥的太干了,要不然饺子馅里面没有水分,太干了不鲜。攥好水的菜团,放到菜板上,开始剁馅。

    东北的菜板,其实叫菜墩儿,是原木直接截出来的。一般都是椴木的比较好,木质软,不爱掉木头渣子,另外没有异味。这菜墩的大小,就直接取决于树木的粗细,许家的菜墩都很大,所以能剁不少的馅子,不用分成好几下。

    家里两个菜墩儿呢,于是薛氏剁菜,朱氏就剁肉,妯娌两个一阵叮当之后,饺子馅就弄好了。陈氏早就把面活好了,大家伙儿齐下手,用不了多长时间,这饺子就包的差不多了。

    晚上当然就是吃饺子了,静涵咬了一口饺子,露出里面碧绿的菜馅,满嘴都是大叶芹那种特殊的鲜香。静涵心中不由得感慨了一下,来到这里两整年了,终于吃到了这朝思暮想的大叶芹饺子。

    “二姐,这野菜的饺子真好吃,太香了。”文昌一边吃,一边说着。

    陈氏听了,心里就有些难过。许家的日子,一直都过得紧巴巴的,所以每年也就过年或者过节的时候,才能包上一顿饺子。这大叶芹馅的饺子,也有好多年没吃过了。这好歹的去年攒了些钱,不但把饥荒还上了,还剩下了一些。再加上志新经常去山上打些猎物,有的时候也能卖些钱回来,所以今年的银钱还算宽裕。

    “你们要是愿意吃,咱们以后每年都包,等过一阵子下来韭菜,咱们就包韭菜馅的。不过是二斤肉的事,咱家现在还能吃得起。”陈氏看着孩子们吃的很香,就说道。孩子们听到这话,那更是高兴,忍不住欢呼着。

    “奶奶,你放心吧,咱们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到时候让他们见了饺子都不想吃才好呢。”静涵对于未来倒是充满了信心,家里人都勤的很,就这样慢慢的发展下去,他们家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的。“对了,奶奶,咱家是不是该养两头猪了啊?去年我们可是捡了好多的橡子呢,就是等着喂猪的。还有,今年能不能多养些大鹅啊?这东西笨,爬不上池面子,但是能吃马道里的草。咱们就把大鹅放在参地里头,这样既省粮食,又能让马道少长草,还能养了下蛋、吃肉,多好啊。”

    “你们都听听,咱们家静涵多会过日子啊,这就计划好了。行,我早就想要抓猪了,正好咱们村里的吴家有小猪仔。那天家骏来的时候,我都跟他说好了,要两头小猪。可能这几天就能送过来,到时候,静涵啊,这喂猪可就是你们的活了。”陈氏开玩笑的说着。

    “这有啥,喂就喂呗,有二姐领着我们呢,啥活都能干。等着把猪养大了,就能杀猪吃肉了。”文昌想到了杀猪,吃杀猪菜,就觉得口水都流出来了。

    文昌的样子,把大家全都逗笑了。“好,今年咱们养了猪,就留着自己家吃,一点儿也不卖,全都留着喂你们这些小馋猫。

    一家人有说有笑的吃完了饺子,孩子们吃得有点撑,陈氏就让他们全都到外面去走一走,不许躺在炕上。于是,静涵领着弟弟妹妹,出去遛串儿了。

    ☆、第七十六章柞蚕

    春天里,总是忙碌的很,要耧池面子,还要种地。今年又少了文翰和文成,所以比去年就忙的多。今年种的地,正好就是去年起货和栽子的那两千来丈。去年种过地的那些,今年就不能再种了。一来地里没有肥料,庄稼长得不好,二来参地里原本都是栽了树苗的,这树苗都长得高了,就不能再种地。

    两千来丈参地,也就是二十亩。这种完棒槌的参地,里面又是马道又是池面子的,当然只能在池面子上种地。所以当初是三十多亩的林子,真正能种地的,也就剩下二十亩了。

    二十亩地对于许家来说,还是少了些,可是也没啥办法,只能这样了。种这样的地不用考虑茬口问题,随便种就是了,老爷子就按照用途,安排了庄稼的种类。虽然少了两个半大小子,不过静涵他们也大了些,挺多活都能干,所以这二十来亩地倒也没用多长时间,几天就种完了。

    种完地,静涵就又开始不消停了,山上的刺嫩芽可是又下来了呢。不过今年文翰他们不在,这去镇上的活儿,就落到了志明的头上了。正好志新和志明也去江里下了网,弄了些鱼回来,自然是要道镇上去看看慧心他们了。

    志明领着静涵和文昌两个人一起去了镇上,他们带了好多的刺嫩芽,还有不少的鱼。静涵想去那个百味楼看看,那里还要不要自己家的鱼了。他们当然是先去的庆年家里,文翰和文成在学堂里念书,庆年在药铺里坐诊,家里就慧心和静雅还有五个多月的小景辉。景辉现在能自己翻身了,趴在炕上,小脑袋仰着,可有意思了。静涵一看见这个胖小子,就忍不住抱了起来。静涵已经十岁了,又经常干活,所以力气还是挺大的,抱着这个十四五斤的小家伙,还算可以。

    小景辉长得非常好看,随了慧心和庆年的优点。白白胖胖的,一双黑黑的大眼睛,红红的小嘴,见了谁都会笑的很开心,简直比静涵前世那种奶粉广告里的娃娃还好看。静涵抱着景辉,忍不住去亲了一下小家伙的脸蛋。

    “中午在这吃饭吧,你们也有日子没来了。我去买点菜回来,你们等着。”慧心就要出去买菜。

    “小姑姑,不用了,我们还要去百味楼那边看看,再者山上这个时候忙的很,我们也不能耽搁太久的。等过一阵子不忙了,我们再来住几天。”静涵不让慧心出去。志明在一旁也说着,慧心这才又坐下来。

    静涵他们给慧心那里留下了一些刺嫩芽,还有两条鱼,另外还有一些山菜。朝阳坡的菜都老了,可是背阴的地方还嫩着呢,静涵特意去弄的。“小姑姑,你们留着吃吧,这个时节,哪里有什么菜可吃的?也就是这些野菜了。要是明天我们还来的话,就再给你捎些过来。”

    志明带着静涵和文昌出了陶家,先去集市上把刺嫩芽卖掉,然后去了百味楼。这百味楼主管后厨的管事姓孙,静涵见过这人好多次了。一进了百味楼,里面的伙计就迎了过来。这伙计也认得静涵他们的,于是安排他们坐下,就去后面找孙管事去了。

    没一会儿,孙管事从后面出来,一看见静涵他们就笑了。“哎呦,我还说着呢,这早就开开江了,咋还没见到你们来送鱼呢?巧了,你们今天就来了,带鱼来了没?要是带了,咱们就赶紧的过称,点钱。咱们这酒楼吧,也收别人的鱼,都是池塘里养的,赶不上你们这纯正的江鱼。客人们来了就问,还有没有江鱼了,我一说没有,人家都不高兴呢。”

    “孙伯伯,我们这次带的不多,还有十条鱼,你这先卖着,等明天我们再多给拿来些。”静涵赶紧和志明把鱼弄过来,也不用挨个的过称,只是找了个差不多大小的称一下,然后乘以十就行了。静涵他们送的鱼,大小也都差不了多少,小的不好吃,静涵从来都不要,只要大的。

    “一共是三十斤,咱们今年给你十三文一斤,也就是三百九十文,小丫头,这钱可拿好了。”孙管事把几串钱给了静涵。静涵就把钱放到了自己身前挎着的小包包里。

    “孙伯伯,那我们就先走了,明天再过来给你送鱼。”大家从酒楼里出来,静涵朝着孙管事摆了摆手,然后上了马车,走了。

    静涵他们又去买了些家里用的东西,这才赶着牛车回到参场子。接下来,每天早晨志新都会去江边起鱼,然后志明和文昌两个人把鱼和大家掰的刺嫩芽送到镇上卖掉。而静涵则是在家里跟着薛氏和朱氏上山去掰刺嫩芽,反正这个时候也没啥大活,趁着刺嫩芽还有,当然要多弄些了。

    这一片参场子也有不少的年头了,许家如今的位置,已经比较靠南边,北面以前种过棒槌

    长白山下好种田__51在线阅读

    <!--t;

    长白山下好种田__51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