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十二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四姑娘(穿越) 作者:恶恶的婆婆

    第十二章

    后几日一切如常。

    阿真仍如以往般走街串巷,细赏天锦风土人情。

    紫桐却敏感地觉得气氛有些诡异。

    她看着整个人都窝在宽大椅子里听小姑娘唱曲儿的阿真,柳眉微蹙。

    若是往日,阿真绝不会自己一个人坐着,定是赖在阿默或苍梧怀里。

    可如今却……

    紫桐又打量坐在角落的阿默苍梧。

    阿默依然雕着木簪,苍梧则一如既往地冷着脸,抱剑望着窗外。

    哪里出了问题?

    紫桐思索。

    又回想起那日罗汉床上苍梧目色微红,满头细汗的样子。

    她脸上一红,又瞥了眼苍梧,却见他正看着阿真,一向坚定的星眸里,竟闪过些许茫然哀思。

    她心下叹息。

    十五岁时,自己与苍梧等人成功通过长老们的试炼,被带至当时年仅十岁的阿真面前。

    她依然清晰记得,自己第一眼见到受太白人全力呵护的小主时的震撼。

    十岁的阿真,裹一袭低华广袖黑袍,就那样端坐在铺了洁白无瑕珍贵皮毛的暖玉席上,神情淡淡,一双华贵凤目微张,眼底波光流转,带着宝相庄严,俯尘世之悲悯。

    那一刻,她以为自己见到了天人。

    心里敬仰,竟未思及她只有十岁。

    可在子章长老怀里的阿真,却是敛去了一身的光华,显得那样天真烂漫。

    看她羸弱纤细的身子,显得苍白无力的脸色,听她稚嫩言语,柔弱浅笑,却是那样惹人怜惜,直打心眼里疼爱。

    于是她尽心服侍。

    她知道,苍梧的视线总是跟随阿真,片刻不离。

    她亦知道,苍梧与阿默互相看不顺眼,总是在夜里偷偷较量。

    起先她不懂为何,时日久了就知道,他们在争的,是阿真泛懒时想要的怀抱。

    当时懵懂,现如今却明了,如此种种,只为一个情字。

    那日,妙音舞姿如此妖娆,苍梧又温香软玉在怀,定是乱了心神,无法自持,做出冒犯阿真的事来,惹阿真生气。

    紫桐脸上微微发烫。

    心下好奇,不知是怎样的亲昵……

    随即正襟危坐,苦恼地想,现已值夏日,怎么还会思春?

    这日正是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辰。

    阿真带着四人兴致勃勃地来到芙蓉园。

    迎面是高大巍峨的门楼,高七丈,面阔三间,深一间,分两层,上下均有威严锦衣护卫值守,绣着华贵洒锦莲的肃穆旌旗在门楼上猎猎飘扬。

    门前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却又井然有序。

    见他们近前,便有青衣人迎上。

    取了请帖细细看过,交至门下桌前一着南歆圆领锦袍的年轻官员手中。

    那官员收好请帖,门内便另有端庄女迎上,将他们领入园中,并随侍一旁。

    询问后方知这芙蓉园占地宽广,建筑奇巧,为防宾客迷路,特设领路之人。

    这芙蓉园为久负盛名的皇家御苑,自是华丽大气,气派非凡。

    园内亭、台、楼、阁、榭、桥、廊,一应俱全,皆雕梁画栋,其间有大片水域,宽广清凉,各色芙蓉盛开其间,让人心旷神怡。

    阿真分花拂柳一路行来,只觉心旷神怡,闻莲香清雅,丝毫不觉暑热。

    若是人少一些就更好了。

    阿真想。

    她走得累了,便在水边一敞榭美人靠上坐下歇脚。

    敞榭以漆红圆木为柱,间挂半卷潇湘斑竹帘,檐下坠挂一排古朴风铃,有风吹过,叮铃作响,很是动听,也更显水榭幽静。

    阿真双手懒懒地搭在栏上,半靠着栏柱,凤目半合,由紫桐在脚边为她按压有些酸意的双脚。

    她这些天夜里都睡不好,方才走了这么长的路,此刻神头过去,放松下来,眉目间便带出倦意。

    又是如此清静怡人的场所,让她只想睡去。

    只是……

    她微微蹙眉。

    有些硌人。

    阿默见她如此,暗瞥了眼一旁的苍梧,目露谴责。

    他犹豫了下,终还是上前,让阿真靠进自己怀里。

    许是真累了,阿真只微微看他一眼,便全身放松,倚靠着他,渐渐睡去。

    阿默暗提着的心神放松下来,安心地抱着她。

    苍梧掩去落寞神情,退出水榭之外。

    紫桐和灵儿也拉着领路女退出,守着水榭,不让人惊扰。

    那女见怪不怪。

    能进入芙蓉园者,非富即贵,地位崇高,规矩自也是多的。

    只也有些微微诧异,这守在外面的一男两女,衣饰低调华丽,举止从容,她原以为是要好的大家公子小姐一起游玩,却不想竟是随从。

    她看看美人靠上那闭目休憩的少女,微微脸红,虽那少女眉目天真,年纪偏小,但终究男女有别,如此倚靠在男子怀里,也忒羞人了。

    她这边神游,待发现那抱剑男子已毫不客气地拦住来人时,不禁大惊失色。

    她急急赶上前去,跪下行礼:“殿下千岁。”

    原来是南歆太子,南泽。

    此荷花生辰,芙蓉开园,他身为太子,自是要现身做做样子,以表皇恩浩荡,与民同乐。

    他正作一副亲民之态,领着诸位文人雅士游园,不料竟被人无礼拦住?!

    他双眉一扬,不及出声,早有人大声呵斥:“大胆!见了太子殿下还不行礼!”

    跟在身后的侍卫也凝神而待。

    却见那抱剑少年眉毛都没动一下,依然稳稳站着,拦住去路。

    那端庄秀雅的女子倒是微微躬身行礼,那也只是微微躬身而已。

    一旁那看起来灵可爱的少女更是眨巴着一双水灵灵的杏眼,好奇地上下打量他,毫无忌惮。

    南泽觉得自己有些无力。

    贵为南歆太子,他从未见如此无礼之人。

    一时间倒也不发作,只看向那宽敞水榭。

    水榭内一男一女相互偎依,衣袂轻飘,姿态优雅,宛若水墨。

    他眼里闪过兴味,大庭广众之下,竟是如此不守礼数。

    却见那男子回过头来,轻飘飘地看他一眼,仍是回过头去,安坐不动。

    南泽这时竟是笑了。

    气急反笑。

    他微微眯起眼,气势全开,正待发作,却听一道天外之声:“苍梧灵儿,不得无礼。”

    声音清雅,但带着一丝明显是刚刚睡醒的惺忪,便略显慵懒。

    拦在他身前的抱剑少年听得此声,竟朝他躬身行礼,侧身退开。

    那灵少女也不再打量,行礼后敛眉而立。

    南泽眼尖地看到,这两人俱是目光含刺地瞪了眼方才高声斥责的人,直让那人冷汗直流。

    他顺着声音看去,见那水榭青石阶上,一十五六岁的少女婷婷而立,嘴角含笑,广袖轻扬。

    方才抱着她的男子则侍立于她身后半步,气势内敛,却不容忽视。

    待她举步自阶上而下,真是衣袂飘扬,翩翩而来,宛若自在飞鸿,丝毫不见女子扭捏之态。

    只见她朝自己躬身行礼:“殿下安好!”

    行礼方式颇具古意,潇洒大气。

    看她神情淡淡,似笑非笑,一双华贵凤目朝自己看过来,刹那间犹如观月下昙花盛放,如此动人心魄。

    南泽心神一震,直叹道,这世上,竟有如此女子!

    他不自觉地颔首回礼:“姑娘多礼。”

    说完才惊觉自己如此,已是失态。

    他看着眼前的女子,心情颇有些复杂。

    阿真又是躬身,道:“吾等乡野之人,不甚知礼数,冒犯殿下,不甚惶恐,望殿下海涵。”

    南泽看她动作神态,丝毫不见她口中所言之惶恐,但方才他如此回礼,已不好再行追究;

    再则他此次携众游园,为的是立亲民形象,也不便追究;

    况且,他身为一国太子,自是心宽广,怎会与一小女子计较?

    当下朗声一笑,摆手道:“无妨,无妨。”

    阿真浅浅一笑,道:“殿下如此宽宏,真乃万民之福。”

    她努力忽视朝天翻白眼的灵儿,让声音显得真挚。

    跟在南泽身后的一干人等纷纷附和:“太子宽宏,万民之福!”

    南泽心情舒畅。

    他一撩袍,姿态优雅地在水榭里石桌旁坐下,喝了口人端上的解暑清茶,亲切问道:“姑娘可是南歆国人?不知家乡何处?”

    阿真浅笑:“吾乃司徒家远亲。”

    “哦?原来是司徒家人,”他转首唤道,“青越。”

    一着南歆圆领官袍,配玉腰带的温雅男子走至近前,弯腰作揖:“殿下。”

    此司徒青越,年二十五,司徒家三少爷,博闻强记,为南歆太子伴读。

    南泽道:“倒是不曾听青越说起。”

    青越看一眼淡笑而立的女子,道:“姑娘为我司徒家远房表亲,偶来南歆,青越近日不常回家,也不甚熟悉。”

    南泽点头不语,也不知在想什么。

    忽听灵儿娇俏出声:“阿真阿真,灵儿饿了。”

    虽然压低了声音,但水榭一时无声,众人自是听得清楚。

    阿真面上无奈,却是偷偷向灵儿一笑,开口告罪。

    南泽起身而立,道:“无妨,珍品池百花宴即将开宴,姑娘一起去罢?”

    阿真看看高大俊朗,平易近人的太子,按下心里的无奈,嘴角勾笑:“谢太子。”

    于是南泽一马当先,率众浩浩荡荡地前往珍品池,参加百花宴。

    司徒青越看着走在太子身侧的女子,不禁回忆起那天她的登门拜访。

    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一向威严的父亲对人如此恭敬。

    虽为太白门人,但对身处茫茫大海中的太白,他是不甚了解的,他甚至是有些质疑那些羽化的传说的。

    直到看到她。

    太白之人,名不虚传。

    他一向觉得自己是骄傲的,但在她眼下,他总是会忍不住质疑自己,觉得自己宛若浮躁少年。

    她的眼,透着沉稳的聪慧,似那汪洋大海,深邃无边,容纳着宽广的天地。

    他以为自己已经博览群书,但有幸与她谈说,才发现自己原是井底之蛙,只夸夸其谈而已。

    他一向以君子自居,礼乐骑之六艺俱是通,亦无故不去琴瑟,琴艺自是无双,常感叹无高山流水之知音,却见她微微蹙眉,淡淡道:“君子者,自当虚怀若谷,一草一木,俱是知音。”

    自此,他才明白父亲为何对他谆谆嘱咐,让他多多与之言谈。

    果然是,听君一袭话,胜读十年书。

    当然,阿真若是知道他对她的评价,一定会目瞪口呆,有这么好吗?

    第十二章在线阅读

    第十二章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