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分卷阅读299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奸妃重生上位史 作者:彭小仙

    分卷阅读299

    一记在心里。他突然想起,去岁八月,京师留守后卫百户王守仁曾经上疏说远祖王弼曾留下大笔财富,而今悉数寄存于楚王府的库中,他愿意将这笔银钱上交于国库和私帑,助建烧毁的两殿。

    那时候宫中正是多事之秋,朱翊钧虽然眼红心动这一笔巨大的财富,可实在无心于此。日子一久,便抛在了脑后,今夜却是再次回忆起来了。

    黄金六万八千余两,银二百五十万两,珠宝不可胜计。更有自永乐起,太|祖钦赐的八十六处田庄,庄田的田租也都由楚王府代收,算到今时,也有八百余万两。

    朱翊钧听见自己的心跳得飞快,呼吸也开始渐渐急促。他按了按心口,告诉自己冷静下来,继续听坐于自己面前的皇叔后头的话。

    “去岁朝廷曾有算过,而今记录在玉牒之上的宗亲人数已达十五万七千余人。陛下,这些人的岁禄可都是从国库、私帑走的。是,朝廷的确只负责拨发亲王、郡王的岁禄,可余下的呢?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乃至奉国都尉,还有旁的县君、乡君,都是吃的地方上的税赋。”

    谈起这些,朱载堉的兴头就来了。“我生于怀庆,对河南行省还了解些。河南一年存留粮米为八十四万三千石头,可河南当地的宗亲加起来的岁禄是多少?一百九十二万石。远远超出了河南行省的存粮。”

    在不了解的时候,这些对于朱翊钧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嘉靖年间曾经有过削藩之举,通过现今留存的一些字纸,朱翊钧知道宗亲岁禄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可经过文忠公条鞭法的改|革后,他觉得这个数字应当是已经降下来了不少。没想到却依旧是如此触目惊心。

    “正因数额庞大,所以有些地方官就强留了岁禄下来以做缴税之用,此举也是为了考绩。可拿不到岁禄的宗亲,过的是什么日子?”朱载堉苦笑,“文忠公是能臣,他当年是想过让宗亲自食其力的,可最终还是作罢。陛下可想过,这是为何?”

    朱翊钧想了许久,试探性地问道:“可是因怕‘清君侧’?”

    这话说的很隐晦,但朱载堉能领会到这层意思——指的乃是当年还是燕王的成祖起兵。他点头,“我未能与文忠公有过书信来往,不知其确实的想法。不过照我看来,确是如此。”

    朱载堉望着朱翊钧陷入沉思的脸庞,突兀地笑了一下,在烛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暧昧。“陛下,我们不妨再往细处去想一想。宗亲的岁禄只到奉国中尉,余下都是不给岁禄的。可难道奉国中尉就不会娶妻生子了吗?子又复子,余下这些没有岁禄的宗亲,又是如何过活的呢?”

    朱翊钧的后背开始冒出汗来。如果说听朱常溆说宗亲之中有被饿死的,他觉得是儿子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危言耸听,那么现在,由朱载堉这个河南藩王世子说出这番话,可信度就极高了。

    没有谁会比身处其中的人更明白这个群体的遭遇。

    朱载堉垂眸,“今夜陛下来寻我,我就不妨说说心里话吧。”他朝朱翊钧拱拱手,“若有冒犯之处,还望陛下海涵。”

    “皇叔但讲无妨。”朱翊钧收起了思绪,认真地听着。

    朱载堉的神情变得冷酷起来。“我不愿承爵,起初乃是因嘉靖年间我父被贬至凤阳之故。在那里,我呆了十六年。后来先帝慈悲,赦免了先父后,我也随他一同回了藩地。十六载不在怀庆,再次回去,许多事与我印象中的大相径庭。”

    他不无悲怆地道:“昔年一同读书的宗亲,有的流落街头讨饭,有的沦为苦力脚夫,还有一些运气好的,因识得几个字便替人写信为生。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四民之业不可参合。为了营生家计,他们无一不隐姓埋名。”

    连祖宗给的根子,都不得不舍弃掉。

    叔侄二人在屋中谈了许久,直到天拂晓时,朱翊钧才同朱载堉告别。他走出屋子,望着从屋檐上缓缓升起的朝阳,耳边回荡着朱载堉的话。

    “陛下,郑藩家财是能助得了他们,可能助多久呢?又能助多少人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废除国初定下的不当之礼,才能救得了他们。”

    给他们一条活路吧。

    朱翊钧的双手紧紧捏成了拳头,头也不回地朝田义道:“该是朝会的时候了。”

    第114章

    散朝后,王家屏与张位领着百官自启祥宫退了出来,彼此打了招呼,就各回衙门去处理公务。

    王家屏与张位到了阁中,桌上早有文吏泡好了两碗温度适宜的淡茶。二人相对而坐,端起茶碗抿了一口。

    张位朝微微眯着眼睛的王家屏看了一眼,不动声色地问:“也差不多该是时候补缺了吧?”

    王家屏知道他说的是内阁的缺。自赵志皋离开后,原本就少的内阁大学士登时缩减成了两个。他与张位还算合得来,不过缺迟早是要补的,天子不会一直让权柄握于他们二人手中,那样太过集中了。何况政务繁忙,他们两个年事已高,确是有几分撑不住。

    “早几日我听司礼监透出来的消息,好像吏部已经将名单递上去了。”王家屏的眼皮子略微抬了抬,又回到了原本的模样,“我度量着,这次陛下当是会取用一些久不在官场之人来用。”

    张位点头,“所见略同。”

    而今朝中党争越演越烈,的确不好再从里头挑人了。偏好结党营私的人多,秉公正直的人少。左右挑谁都有意见,倒不妨寻些已被人忘却的重新入朝来。

    “汝迈已是病愈,前日与我来信,已经启程。陛下本就留职,等他入京后照样还是次辅。”王家屏捻了捻须子,“这样一来便是还有两位了。陈以勤之子而今于礼部任尚书,陛下当是会中意他吧。”

    陈以勤乃北宋名相陈尧佐之后,曾于嘉靖年间做过彼时还是裕王的隆庆帝的讲官。当年隆庆帝尚未被定为太子时,陈以勤为了保护学生敢于同当时一手遮天的严嵩父子抗争,护着隆庆帝直到登基为止。之后仕途坦荡,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宰辅。

    陈以勤之子陈于陛而今为礼部尚书,有了父亲给自己镀的这一层金,在朱翊钧的眼中也是很不一样的。王家屏觉得此次会挑了他入阁,不过理所应当的事。只是此人在王家屏看来,太过平庸,不堪入阁。

    张位的想法倒是不谋而合,只是不确定另一位于朝野外的会是哪位令天子青睐。

    分卷阅读299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