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分卷阅读37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笔下丹青 作者:逸绍

    分卷阅读37

    固定写法,路子野。你看,这个字的风格是不是看起来像个原始人?”

    不修边幅,犹如原始的舞蹈。

    覃松雪点头,明白了。

    “现任中书协主席是隶书和行草最好,他非常推崇隶书,这也有一定的影响……隶书确实能体现以一个人的功底,但无论哪一个名家四体都没有短板,你仔细看这幅字的笔画,除了隶书还有魏碑痕迹,这一笔则是来自篆书……这次回去你先把楷书放一放,开始练小篆基本功。”(书法中的四体指正、草、隶、篆。正包括唐楷魏碑,草书包括狂草小草章草,篆包括甲骨、钟鼎、石鼓和小篆。)

    “你以后写字,要楷书篆化,不能篆书楷化,知道吗?”

    覃父还没详细解释这句话的意思,覃松雪就插嘴了:“爸爸,那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在你写楷书的时候要加上一点篆书的笔画,颜真卿写的‘明’字就是带了小篆笔画的。但是你写篆书的时候就不能带后来有的楷书笔画,隶书也属于楷书,如果这样写出来你的字一下子就被拉低了档次,清楚了吗?”

    覃松雪:“隶书怎么也是楷书呀?”

    覃父:“四体当中是没有楷书这种说法的,楷书就是那些写得方方正正的字,最早的就是隶书。”

    覃松雪和陈恪之点头表示知道了。而且陈恪之明白他练字已经要步入正轨,不再是涉及些皮毛。

    “爸爸,那我什么时候开始学篆书咧?”覃松雪问。蝈蝈学了五年才接触隶书,而他自觉学书法还没有蝈蝈那么悟性高,要等到什么时候?

    “你认真些就早一点学。”

    “篆书?覃先生,那个是清小篆吧?”老二陈建军指着不远处的另一幅六尺对联。

    “嗯,学的邓石如。”覃父回答,然后转身对陈恪之道,“先别碰清小篆,学秦代李斯的。”

    陈恪之点头。

    如今书画界越来越推崇一个“古”字,越古朴就越纯正,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杂糅历代书法名家风格集大成,自成一派,每一横都有渊源,每一竖都有根据。邓石如、吴让之的作品已经是清代时期,个人风格浓郁,并不适合初学者。

    “覃先生懂篆刻吗?”聊到邓石如,陈建军自然而然地提到了这个话题。

    “一般般。”覃父谦虚道。

    “一般般?覃先生真谦虚。看来我以后要印章就来找你做生意了,覃先生?”陈建军只会提笔写几个行草,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学篆刻,但又因为喜欢,所以买了很多篆刻的书籍,平时也经常买些石头放在家里收藏。有名的篆刻家要价太高,陈建军觉得不值,参观完这次展览,他对覃父有了大致的判断,知道覃父是有真才实学的,于是把目标放在了覃父身上。

    “哪里哪里……陈律师太抬举我这个写字的了,说什么做生意,刻个章也就是抬抬手的事,只管跟我说就行。”覃父摆摆手。他虽然不精于人情世故,但话还是会说的。

    “那我就却之不恭了。”因为两个人基本上属于互利互惠,陈建军也没太推辞,“覃先生,你把我手机号记着吧。”

    “手机号?哦……行……”覃父从裤袋里掏出随身携带的电话簿和小圆珠笔。

    陈建军报了一串号码,覃父抄下来:“我们家只有座机,号码是xxxxxxx,嗯……加s市区号。”

    覃松雪看到陈建军拿出手机的时候眼睛都瞪大了,问:“陈伯伯,这个‘四’小大哥大吗?”

    陈建军愣了一下,笑道:“对,是‘小大哥大’。”

    “真小!蝈蝈家里也有个大哥大,比我脑袋还要长!而且好重好重!”说着夸张地用手比了个长度。

    展览上有些字已经被订出去了,基本上都是五位数的价位,有些人写得并不比覃父要好,但覃父的字却远卖不起这个价。

    他覃柏安甘心吗?

    去年他看到中国美院在高研班招生的时候几乎是欣喜若狂,觉得他一直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由于黎家二老的缘故,黎兴敏的经济情况并不好,所以他一开始没告诉她,只是自己在紧锣密鼓地先凑一部分学费,但正准备告诉黎兴敏的时候,黎兴敏先告诉他,她要去省城挂职了。

    这个消息要是放在以前他铁定十分开心,可如今却像一道晴天霹雳。他本打算在那边读几年回来然后在市里成立个工作室,把自己的作品做成一笔大的生意,然后利用自己的人脉把覃松雪和陈恪之推出去,书画界的政界军界的高官都很多,结识之后还可以为黎兴敏上下打点。

    但是黎兴敏要走,组织部已经下了通知,是铁板钉钉的事,也是她一辈子的前途。她走了,如果他覃柏安也执意要走,只有五岁半的覃松雪怎么办?

    纵有万般的遗憾又如何?他不可能为了书法弃自己的家庭不顾,父母死得早,这个世上他只有黎兴敏和覃松雪两个家人了,这个家庭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义务。他只能放弃去进修的机会,把大好的前途拒之门外。

    再等几年吧……或许一切都会好了。覃父在覃母走后的第一天晚上抽了大半夜的烟,覃松雪依然毫不知情,躺在陈恪之的床上睡得正香。

    因为是邀请展,没有评奖,所以所有的作品不求出彩,都比较中规中矩,没有一般省展国展的创意,这也是这次观展的唯一遗憾。

    陈建国和高欣柔都可以签单,所以伙食问题仍然是陈家这边解决的。

    一提到吃,覃松雪就没了参观书法展时的斯文样,等着陈建国发话后,就如同饿狼扑食一般开始夹菜。由于覃母在一旁拦着才没像昨天吃的那么多。

    陈家选的饭店档次比较高,覃松雪和陈恪之在每年年底放学后会跟着覃母和陈父蹭饭,虽然会议餐都是精心准备过的,但仍不比不上省城大饭店的规格。

    这顿饭仍然属于家宴范畴,所以陈建国没有点太贵的菜,和第一天吃的菜也岔开了。

    覃松雪对一道羹印象很深刻,是白色和绿色交织的做成的太极造型,上那道羹的时候吵着让陈恪之把上面的两个眼舀进碗里,尝了一口没吃出什么特别的味道。回到宾馆的时候他仍然在想,这道菜是怎么做出来的,问他爸他妈也没能解答。

    晚上睡觉之前覃母对覃松雪道:“球球,你觉得陈伯伯过得怎么样?”

    “哪个陈

    分卷阅读37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