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二百九十八章:娘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看着身前恭敬的阿三和阿四,方阳抬手一挥。
    瞬间。
    大量灵气汇集,直往两鬼体内钻去。
    感受到平时极难吸收的灵气,蜂拥而至,两鬼瞬时一呆,还没搞清楚状况,就听得方阳的声音传来。
    “凝神静气,吸收灵气!”
    反应过来,两鬼忙努力吸收这还在源源不断涌来的灵气。
    片刻。
    身子不断凝实,扩大,阴气、鬼气不断凝实的两鬼突然面露痛苦之色,且双眼发出渗人的红光。
    暴戾之气大涨!
    原本,只是孤魂野鬼的两鬼只是阴气重,道行却不高,常人若是懂点对付鬼物的手段,就能对付他们,且两鬼鬼性还算平和。
    可现在,灵气的大量灌输,竟然使得两鬼实力增长的同时,目露红光,暴戾之气高涨,而且在方阳的感觉中,两鬼的灵智竟然在慢慢消散,被一种本能取代。
    犹如野兽一般。
    在九叔处,方阳无意间给那只鬼提升实力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这一点,但现在,他已经对两鬼使用了茅山的御鬼之法,和他们之间有了一种心灵联系。
    能轻易的感觉到两鬼的感受和变化,这才发现了他们在实力提升的时候,灵智消散的情况。
    故此。
    感受到这一点,方阳眉头一皱,挥手间,将被自己聚集来的灵气给驱散开去。
    他要的是能帮他办事的,有独立智慧的鬼物,而不是没脑子,凭本能行事的野兽。
    等灵气驱散后,方阳仔细观察了一番眼前的两鬼,感应了一下他们心中所想,松了口气,还好,出手还算及时,没有真的使得两鬼灵智全无。
    知道了大幅提升鬼物实力,会使得他们丧失灵智后,方阳感叹,上天果然是公平的,有得必有失,没有取巧的路径。
    要不就老老实实,慢慢修炼;要不就实力大涨,但却变成野兽一般,被本能驱使。
    见两鬼还在消化入体的灵气,方阳便没有多管他们,而是在脑海在翻阅着《茅山秘录》,看看里面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结果,仔仔细细回忆了一遍《茅山秘录》,却没有发现任何有关这一点的记载,连只字片语都没有。
    过不多久。
    只见,闭目站在方阳身前努力吸收体内灵气的两鬼,猛然睁眼,原本泛着淡淡绿光的双眸,夹杂着一丝红光。
    感受到两鬼醒转,方阳抬眼:“感觉怎么样?”
    “多谢主人,感觉非常好!”
    挥了挥比原本凝实的多的手臂,阿三略带暴戾之气的声音响起,其中充满了兴奋之意。
    “实力如何?”
    “启禀主人,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百五十年的道行!”
    听得阿四的回答,方阳点了点头,对于他们能达到一百五十年的道行,方阳还是比较满意的,现在,这两鬼的实力,相当于入道境的修道者。
    实力比之之前可以说是提升了一大截,对方阳来说,也算是对他有点帮助。
    鬼修一道,在《茅山秘录》中也有记载,不过他们与修道者的境界划分不一样,他们是以道行来计算的。
    每两百年道行为分界线。
    而这道行,并不是指他们存活的时间长短,而是指能发挥出的实力。
    刚成鬼,且道行低于一百年的,都是一些没什么实力的鬼,只要学过一些驱鬼之法的人,都能对付。
    而一百年到三百年道行之间的,则相当于入道境的修道者,这个时候,他们就已经不是一般的道士能对付了,就算是同境界的修道者想要对付他们也是十分困难。
    而三百年到五百年道行之间的,则相当于宗师境的修道者,这个时候,就可以算是一方鬼王,霸距一方了。
    只不过,想要成为宗师境的鬼修,成为鬼王,谈何容易。不但需要鬼物天资高绝,还需要渡过一次小劫,天、地、人三劫取其一。
    渡过,则成鬼王之境;渡不过,则烟消云散,多年苦功化为乌有。
    至于五百年以上的鬼修,则是相当于金丹境的修道者。而想要得五百年道行,需渡过一次大劫,而且到了这个时候,境界的划分,已经不再是以两百年为分界。
    修道者,到了金丹境,就可以称之为地仙,为陆地真仙之意,寿长五百载,虽有夸大的嫌疑,但也差之不多。
    而鬼修五百年以上,也可以称之为鬼仙一流,当然,这所谓的鬼仙,名不符实。若真想成鬼仙,必须在随后的时间里,经过各种大小劫难,再得五百年的道行,达到一千年道行,才算是有了鬼仙的实力。
    但只是实力,还需要了因果才能跳脱轮回,不在五行,正式成为鬼仙。
    只不过,人修成仙都困难重重,更别说是异类得道,他们在修炼途中,所要经历的劫难比之修道者要多的多,大部分连百年道行都达不到,就消亡了。
    而能成鬼仙者,必是要有大智慧、大毅力、大福缘之鬼,可谓是少之又少,基本属于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修道者,在金丹之后,则有两条路。
    一是入世修行,开始积累功德,消除因果,成仙得道。
    二是隐世修行,躲避因果,努力修炼,最后以自身功力强行抗下因果,成仙得道。
    这些,在《茅山秘录》中都有记载。
    但最后,在记载完一切的文后还言明,要弟子莫要想着成仙了道,应以降妖除魔为己任。
    说实话,在方阳看来,之所以在后面还要加上这句话,无非是在这个时代,成仙过于困难,与其以成仙这种不切实际,镜花水月的目标进行修炼,还不如说是降妖除魔的好。
    一眉道长身为茅山主脉的传人弟子,现今都以及五十多岁,还只停留在入道境,而他见过的,茅山派修为最高的祖师,也不过是真人境。
    且修炼一途,越往后,突破越难,难度那是呈几何倍数上升,莫说是金丹境,便是宗师境,现在修道界存不存在都不知道。
    要知道,茅山派在修道界,可是一等一的大派,他们派中都只有真人境的修道者,那其他门派怕也好不到哪儿去。
    故此,成仙了道,在这个时代不过是一幻想罢了!
    想罢。
    看了两鬼片刻,知道不能再给他们增加实力,不然就弄巧成拙的方阳,现在想的是给他们找一个寄身之所。
    看了看身上之物,一笑,方阳一顿手中竹杖:“你们以后就寄身于这竹杖之中,潜心修炼,有事我自会通知你们!”
    闻言。
    拱手,恭敬行礼,两鬼立马化成两道青烟,没入方阳手中竹杖之内。
    见此,方阳起身,身形没入黑暗之中。
    ……
    第二日。
    告别热情挽留的村长和前来道谢的老妪、阿文,在村长家休息一晚的方阳,拄着竹杖,离开村子。
    继续前行。
    知道方阳是游方道士后,村长告诉方阳,在这村子的后面,还有一村子。
    按村长所说,村子后面有一条沿山小路,顺着小路一直往前,越过几座山后就到了。
    但由于路途过远,两村交往不多,所以这路可以说就是一条小径,甚至许多地方都没有路,完全就是现走现开。
    而方阳现在,就是准备去村长所说的那村子看看。
    顺着小路一路前行。
    走了没多久,前方就已经没路,只剩杂乱的荒草。
    见此,方阳纵身一跃,脚下轻点,身子在树梢掠行,按照下方隐隐约约的小路痕迹而去。
    身为先天宗师的他,自然不会像村民一般,真的去劈荆开路,浪费时间。
    哪知。
    刚走没多久,身在半空的方阳突然听得手中竹杖中传来阿三的声音:“主人,我们还是不要去那村子了吧!”
    嗯~?
    眉头一皱,知道这其中必定有问题的方阳,落下,站于林中一巨石之上。
    一顿竹杖。
    只见,一道青烟瞬间自竹杖中冒出,落在方阳身前,扭曲变化,显出阿三的模样。
    “拜见主人!”
    一出来,阿三就向方阳行了一礼。
    “不必多礼!”
    轻轻抬手,方阳看着阿三,“你刚才说不要去那村子,可是因为那村子有什么古怪?”
    闻言。
    不敢隐瞒,阿三恭敬道:“主人,那村子有神护着,方圆五十里内无有鬼怪敢进村冒犯,故此,我们不敢进入!”
    “神?”
    眉头一挑,方阳立马就知道这所谓的神有问题,这个时代,修道者修炼都如此困难,更别说是走神道的神了。
    根本就不可能。
    故此。
    方阳立马问道:“你可知那神是如何来的?底细如何?”
    摇摇头。
    阿三一脸为难:“主人,我只知道这神是十年前到的那村子,他一到,那村子方圆五十里之内的鬼怪就都被驱赶出来。结果,有不服的恶鬼集结人手前去生事,但一进村就再也没有出来,闹出了很大的动静。
    如此,我才知道了那里有一个神存在,从此不敢踏入一步。所以,对他的底细,我是一点也不知道。”
    点点头,知道阿三什么也不知道的方阳,也不再多问。
    将阿三收入竹杖后,他继续前行,准备去那村子一观。
    原本,去不去都无所谓,但现在知道了那里有一个神,被勾起好奇心的他,那就非去不可了。
    感觉到方阳前往的方向,竹杖中的阿三和阿四,对视一眼,皆是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担忧,在他们看来,那可是一尊神灵啊!
    方阳这样过去,他身为人可能没事,可他们两是鬼,若是一个不小心,惹恼了那神,被那神给打的烟消云散,只怕他们哭都没地方哭。
    迅速掠行,不多时,站于树梢的方阳,凝神看着山下一不大的村子。
    这村子,毫无奇特之处,与一般的村子别无二致。
    唯一的区别,便是村子上方,笼罩着的一股淡黄色气体。
    这种气体,一般人是看不见的,但在方阳眼中却是分毫毕现。
    看了片刻,毫无发现。
    提高心中警惕,方阳往村子而去。
    这种气体他从未见过,鬼物的乃是黑色气体,芭蕉精的乃是绿色气体,这种气体他却是第一次见,小心驶得万年船,由不得他不小心行事。
    到得村口。
    还没进村,当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口一棵数人合抱粗,高达十数丈的樟树!
    樟树,在民间传说中,乃是有灵的灵树,能保村子安宁。人们奉樟树为神树,成为地方保护神或家族祖先的化身,祭树避灾或寄名樟树是重要的民俗之一,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健康长寿。
    其中,最常见也最为人们重视的,就是认樟树为樟树老爷或者樟树娘娘。
    事先选择一个初一、十五的吉祥日,将孩子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藏在孩子的胸口衣服内,一大早由父母或长辈抱着孩子,在树脚下摆上酒菜饭等供品,摆完供品之后,点燃两根红烛,宣读写在红纸上的“认娘书”,拜认樟树为娘,祈祷樟树老娘对孩子多加关照,使孩子勿生百病、日夜成长等等,然后将红纸或贴或挂在所要拜认的樟树上。
    再烧黄表纸,再拜几拜,撤回供品,仪式结束。
    拜认樟树娘娘以后,就如签下生死契约,孩子对待樟树就要像对待生身父母一样,孩子生日或四时八节,都要用香烛祭拜。过去春节时,孩子也需要给樟树娘娘拜年,为它贴上春联挂上彩灯。
    这种礼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淡化而自行结束。
    更有趣的是,有些大户人家若生女婴,也会在家中庭院栽樟树一棵,女儿到待嫁年龄时,樟树也长成。媒婆在院外只要看到此树,便知该家有待嫁姑娘,便可来提亲。女儿出嫁时,家人要将树砍掉,做成两个大箱子,并放入丝绸,作为嫁妆,取“两厢厮守(两箱丝绸)”之意。
    而眼前的这棵樟树,上面贴满了各种红纸、白纸,写着生辰八字,各种心愿,且在树根处的泥土上,插满了燃尽的蜡烛、清香。
    上前,仔细看了看,并未发现这樟树有何奇怪之处后,方阳便初步将这樟树从自己的怀疑名单中剔除。
    看来,村子上方的淡黄色气体,不是这樟树发出。
    摇摇头,走过樟树,进入村子。
    刚一进入,走不多久,便见一群村民正围在村中祠堂大门处,聊天说笑。
    见此。
    为了打探清楚这所谓的神的底细,方阳立马上前几步,作了个道稽:“贫道见过诸位施主!”
    闻言。
    村民立马转头,看向方阳,‘道长客气了’,‘道长快坐’……问好声紧接着响起,一大娘还热情的请方阳坐下。
    “我们这山高路远,偏僻异常,道长怎得会来此?”
    请方阳坐下后,大娘笑看着方阳,开口询问。
    农村的大娘大妈就是这样,也不怕生,经常第一次见面就会问长问短,这属于一种热情的表现。
    闻言。
    方阳笑了笑:“贫道偶然听闻,贵宝地有一灵验异常的神灵,故此,慕名前来,失礼之处还望恕罪!”
    “哎~!”
    见方阳如此说来,这大娘忙摆了摆手,“道长这是哪里话,什么失礼不失礼的,您到我们这小地方来,那就是贵客!”
    说着,这大娘原本想伸手往祠堂里指,但这手抬到一半她却又突然放下,冲方阳努了努嘴,向祠堂里面示意了一下:“娘娘就在里面!”
    “娘娘?”
    话音一落。
    见方阳皱眉,另一村民忙在一旁说着:“娘娘就是我们村供奉的神灵,保佑我们村风调雨顺,不受邪魅侵扰!”
    点点头。
    方阳转头往祠堂一侧看去。
    这祠堂正对大门的墙壁上,画着一身穿金甲的将军,按村民的说法,这画像乃是村子的老祖宗,原是宋朝时的人一员大将。
    因被人诬陷而丢官去职位,举家搬迁此地,多年下来,便形成了这个村子。
    而在画像的左右两边,摆放着数不清的灵位,乃是村中逝世的先人。
    至于方阳看向的祠堂大门左边墙壁前,却是有着一神龛,龛中乃是一牌位,牌位上的字却是看之不清,而在神龛前,则是摆放着一张供桌。
    桌上有着一被红布盖着的东西。
    看着在清香缭绕下的牌位,方阳眉头大皱,仔细看了看后,他并没有在这牌位上看出任何鬼物或是妖物的踪影。
    难道,这假扮神灵的东西,道行这么高?
    自己竟然一点也看不出来?
    眼睛一转,方阳不再看着这牌位,反而故意大喇喇的伸手指着这神龛中的牌位,对一旁的大娘道:“大娘,不知道这神龛中的牌位,可就是那神?”
    “别瞎指,要遭报应的!”
    见此,大娘忙将方阳的指着的手给压下,小心的看了看那牌位后,这才小声说着,“道长,您可不能对神无礼啊!娘娘可灵的很,要是被她老人家知道了,你就惨了!还好,现在娘娘在仙山修炼,不在此处,不然……”
    说到此处,这大娘没在往下说。
    “仙山修炼?”
    闻言,方阳略微一想后,点点头,看来这所谓的神不在此处,难怪自己在这牌位上看不到这所谓的神。
    想罢。
    方阳问道:“大娘,那不知道这娘娘是在哪座仙山修行啊?”
    “这我们就不知道了!”
    摇摇头,大娘笑道,“这娘娘是神,高高在上的,我们凡人哪里知道娘娘去哪儿了!”
    “也是这个理!”
    闻言,方阳顺着大娘的话附和一声,但紧接着他故意做出一副好奇的样子,“既然你们不知道娘娘在何处仙山修行,那你们若是有急事,一时之间岂非联系不上娘娘?延误大事?”
    哪知,方阳刚说完。
    就见在场的村民皆是笑了起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