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分卷阅读18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太平春 作者:山石先生

    分卷阅读18

    ”

    “不,不用改,为师不喜欢阴重不泄碌碌无为的庸官,为师相信……咳。”

    “先生,您歇一下。”

    “没……什么好歇的。”

    “为师相信,你是个比为师会做官的人,但为师不想看到你变成那种人,现在,为师赠你表字。”

    徐秀颤抖的双手用力的握住先生,哭道:“弟子听着。”

    钱福点点头,气息越来越弱。

    缓了很久才道:“峻嶒。愿吾之秀儿在谨敏谦和之下,不失铮铮铁骨,犹如山峰陡峭,傲骨峻嶒。”

    “秀儿,可满意为师给你取的表字?”

    “满意。”徐秀哽咽着跪下,恭敬地给钱福磕了一个响头,有师如此,又有何求。

    “好。”

    钱福睁开浑浊的双眼,拉着徐秀后用尽了全力道:“秀儿当为人杰。”

    “先生!”

    撒手人寰,只留未亡人痛煞肝肠。

    ……

    公元1504年,这一年是甲子年,也是大明弘治十七年,被世人称之为钱王两大家之一的钱福钱鹤滩,不幸逝世,终年四十三岁。

    钱福一生,犹如他所给徐秀起的字那样,那般的傲骨,那般的不同,极其傲上,又极明辨是非,当官仅仅三年就辞官而去,又如松江府知府刘琬,钱福对他多有不礼貌之处,却在他遭诬陷的时候挺身而出,策马奔骑数百里,为他作证。

    这样的人,是很矛盾的,这样的人,犹如他的道:心之所动,随心而已。

    对于他的学问,赞美他的话有很多很多,只需一例即可。

    “文章衣被天下,为此道之极。”

    最后,让我们品味一下,这位现代名声不显的状元郎他所流传下来并广为人知的那一首《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以此,作为大明弘治十七年的终章,这一页终究是翻过。

    ☆、第十四章 才俊

    寒风愈烈,到现在还未走出钱福逝世阴霾的徐秀被吹了个激灵,几乎没有的生死离别之愁,在这一世终究是品尝到了。

    “小心着凉。”

    小羊拿着一件大氅示意他穿上。

    徐秀接过穿上后,指了指京杭大运河道:“你看这万舸争流,多么的有朝气。”

    小羊笑道:“那阿牛你怎么能有暮气呢。鹤滩先生以逝,当观望前方。”虽然可以笑着说这话,但小羊的心也是无比的揪痛,一感钱福离去,二又担忧阿牛会不会再次疯魔。

    “是了。”徐秀点点头,就这么站在船首,看着犹如路面一样拥挤的运河,久久不语。

    行至长江天堑,青绿的江水同视线所及一样,瞬间宽阔无比,数量庞大的运船洒落在这之上也犹如星星点点一般不见了拥挤,徐秀胸中的积郁在这一刻也不由被牵动。

    扶着栏杆的徐秀小心的走到船尖。

    耸了耸鼻子感慨道:“好一派江景!”

    少时,用他微微有些沙哑的嗓音唱道:

    [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趁西风驾着小舟一叶。怎比九重龙凤阙,早探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大丈夫心烈……

    [驻马听]年少周郎今何在,可怜黄盖暗伤嗟,只这江水鏖兵犹然热,这不是水,这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素衣白裳,头上也只简单的束了条青布带的徐秀望着江水,眉头凝聚的一点忧愁不复见。

    “峻嶒必不负先生之望。”

    此心光明。

    愁远去,在天堂。

    ……

    临船之上。

    “关汉卿的刀会能这样唱啊。”

    “可惜音色不好,无有穿云崩石之感。”

    “你不觉得有些沙哑低沉的嗓音很合刀会吗,你瞧,那位兄台年岁看上去不大,还未完全变音呢。”

    “轻重缓急,高下清浊一依本宫。字出唇齿之间,跌换巧妙,以助其凄厉。”

    “何解?”

    “允明先生讲的。这位兄台很可能唱的就是最近从吴中士子间兴起的新声。”

    “这就是新声?”

    “很有可能。”

    “子才兄,你可是昆山县的,能听明白是何种归韵吗?”

    被唤作子才的人皱了皱眉头道:“似是中原音韵,似是洪武正韵,似是……小弟不明白。”

    “惟贤兄呢?你可是吴中的。”

    “在下不通音律,并不了解此道,只知祝允明公到处传道新声。”

    “好吧好吧,你就继续折腾你的算学好了。”

    “有入声,当是洪武正韵,却也有中州韵的意味”

    “在下听不懂。”

    “哈,你听不明白是正常的,你连官话都说不利索。”

    “哼。”

    “不如请这位兄台一同前行,我们在这边瞎分析也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来。”

    “甚好。船家,靠过去。”

    ……

    “公子,钞关要到了。”

    “好,船家放心。”徐秀放下手中的古本书籍点头道。

    弯腰出了舱室来到船首,只因运河上十二个钞关收税,只要是有举人及进士功名在身,便可免去税收,所以商家最爱载着北上赶考的举子一路同行。

    可怜大明商税本就极低,商家却还有逃税的想法。徐秀摇摇头,这不是现在考虑的事。

    “兄台!”

    “那位白衣服的兄台!”

    徐秀转头就见着一位小年轻跳过运船跑了过来。

    伸手扶住他疑问道:“何事?”

    小年轻喘喘气道:“在下董玘董文玉,适才在舟中听到兄台高歌不由憧憬,望兄台到我们船上去交谈交谈。”说完又喘了喘,此人说话很快,也不愿换气,真是奇怪。

    “呃,这……”徐秀还未说话,那商家急道:“后面还有七八处钞关了,这怎么能行。”

    董玘冲紧挨着准备过钞关的临船道:“子才,子才,快来快来。”很快一个男子跳帮过来。

    被唤作子才的男子什么话也没说,一叠宝钞就塞进了商家的手中,商家连连摆手:“这可怎么使得。”

    “怎么使不得,你不都放进怀里了,走着走着,兄台请到我们舟中一叙。”董玘喘气道。

    “这这……”徐秀已经很久没见到这么热情的人了,不由应对不及,看了看小羊,见他也一脸无语,罢,去去何妨。

    ……

    “魏校魏子才。昆山人士,见过兄台。”

    见他年不过二十左右,看着很顺眼,眼角微微有些上挑却不似陶骥的丹凤眼那么明显。

    “见过仁兄。”

    “在下方献科字叔贤,广州府南海县人士。”

    徐秀迟疑了一下才道:“见

    分卷阅读18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