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分卷阅读146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太平春 作者:山石先生

    分卷阅读146

    。

    话又讲回来,再怎样,一个不甘心总还是深深的刺进了他的心上,不然也不会做下那么多的铺垫,说为了将来也好,为了自己也罢,百多年过后的神州易主姑且不去想他,做事情的*总是有的,不甘心,才是穿越者最自然也最合理的心态。

    没有经验不要紧,老天爷给他三位恩师,在他每一个关键的地方都推了他一把,帮助着他的前进。

    没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不要紧,老天爷给了他人生路上的亲密战友与伙伴,相持前进。

    没有关系不要紧,老天爷给他送上了一个小小的彩蛋,判的一手好案子,附送一枚未来国公。

    总结经验,气运之说也不全无,可若是徐秀走错一步,这些如今的既成事实恐怕哪一个都不会实现,与其本人,也难说没有关联。

    穿越人士应有的优越感,在最初的八年时间里折腾的干干净净,目前徐秀此人还有的,恐怕就是那一个聪明的脑袋瓜,和天生较为谨慎却又能决断的了的性格了,如果就看这几样,硬性条件倒也不算弱,好好打拼,几十年后当个六部尚书,甚至入内阁也不算是令人不相信的事情。

    可对于他来讲,既有规矩能给他做他想做的事的余地基本没有,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到时候就算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官场的敌人,最终坐上九卿的位份,也要面对得国之正,莫过于明,和百多年下来早就成为共识的‘朱家坐天下,理所当然’的至高皇权!

    徐秀也明白,若等到他自己位列九卿的时候,肯定就是那个脑袋瓜聪明极了的嘉靖皇帝,就是穿越者他也没有信心去跟这位天生就有不败金牌的皇帝去斗。

    这几年一边寻找一枝梅,一边操心商会,他就在冥思苦想,若按部就班一步步走上官居一品的路,恐怕最终难以实现他所想要的局面,只能尽可能的走盘外招,想尽方法通过后世他所熟知的那一套,只有走政变这一条道路,才是他最有可能成功的路,就算前面是万丈深渊,也要走。

    千言万语,化为三个字就是不甘心。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可沈默沈六首告诉他,如果给秀才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去谋划一件事,到时候他还有造反的心的话,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强了。

    ……

    华亭小贞村。

    徐秀如今的居所虽然扩建了许多,也不算是太大,面对几位从江宁赶来的掌柜,就显得有点小了。

    他道:“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商会,不要在蜗居一隅了,扩张吧,闽南广东,都可以去,特别是去广州府,我与吴廷举大人有了联系,你们只要管好自己,小心谨慎的做人经商,他不会为难你们,可若你们胆敢做出出格的事情,不要说是吴大人,就是我都不会放过你们。”

    终于,在正德五年,耗时多年的市舶司十取其三的政策终于最终成型,作为积极推动的广东右参政吴廷举自然是第一个要求在广州府实施的,让江宁商会走出去,这时候去广州就是准确的时机。

    几位掌柜也在之前的书信中知道了徐秀的经营,闻言也无有多大的情绪变化,这已经是惯例了,每过段时间便会在华亭或是江宁碰头,由徐秀确定接下去的路,而他们去作各种计划在给徐秀和所有掌柜评估,倒也算合作愉快。

    徐秀接着道:“吴淞口的船厂明年就要交付一批千料海船,这些艘船,属于我们江宁商会的,只有一艘。当然说实话你们也知道,我们没有人手,没有出海的经验,所以,仅仅是名义上属于我们,最后实际运营的,还是陆家。”

    接着道:“我这么说什么意思,想必几位也是明白的,那就是既然商会不能放在江宁这一个篮子里,出海同样也不能受制于人,虽然现在我们相处愉快,然在商言商,陆深大人也不管家族产业,我们几次要求陆家帮助培养出海的人手,结果是怎样呢?你们也知道,若是哪一天要闹了别扭闹了矛盾,是我们吃亏大,还是陆家吃亏大?所以我希望各位明白,在去广州府的时候,顺道经营一下泉州,或是整个闽地的海商人家,既然我们可以给陆家出海提供货品,为什么就不能给其他海商提供呢?”

    理就是这个理,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利益是最关键的也是最核心的事情。

    徐秀道:“现在商会的人很多了,但真正能让我们放心使用的人又能有多少?里面有多少是我们的人,有多少是别人的人,甚至是外人的人?这点你们心中有数吗?说老实话我也心中没数,因为我们根本不懂这些手段,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现阶段,只有让我们维持住最起码的核心底线,保守住对核心的秘密,才是正确的,好了,今天就到这吧,我等候你们的书信。”

    “请。”

    送走了他们,徐秀靠在椅背上闭眼假寐,他很多时候都在想,要不就这样过下去吧,一辈子都没有什么辛劳苦短,可是就是不行,那三个字的威力实在太大,不是野心,不是利益,而是不甘心。

    想的多的人,一般精神头容易不好,徐秀显得很疲惫,不光是路走的多,脑子动的远比在江宁多,最起码那时候有洪虚先生,有张璁张秉用,如今……

    唉,也只能化做一番叹息。

    华亭的两座恩师坟墓,徐秀时常会去,他有说不完的话想对钱福讲,有说不完的话要对伏圣圭说。

    一捧黄土掩盖,终归是尘归尘土归土,就是徐秀自身,也是这个结局。

    徐秀自语道: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究竟是说我乱国元凶,还是成就一番济世伟业?只要太平,春常在,就够了。

    徐扬从外面进来道:“有封信。”

    “谁的?”眼睛也没睁开,徐秀道。

    “不知道。”

    徐秀拆封后,只见里面是一张画着迎霜傲雪的梅花图,底下还写了安陆,瞳孔放不放大,他不知道,心跳的加速,却是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

    强迫自己不要激动,徐秀的声音都有一些走调,压制道:“准备一下,等下马上北上安陆。”

    当徐扬走出去的时候,眼泪的留下是多么的自然。

    无需去刻意煽情,从正德二年,一直到现在,三年多的时间,朝思暮想,害怕就此分别,甚至怀疑是自己的一场梦,为了他,走遍了大大小小的地方,叩开了一个个荒村寺庙的大门,乃至万里路,早就是一个普通的数字。

    更难的是如何掩藏住心中的思念,才能让他不流露在表面。

    谈笑风生,指点江山,甚至激昂文字。

    总归,是一个面具。

    每到夜深人静,不合时宜,不合年岁,不合外貌的叹息,总会响在他的床前。

    我朝思暮想的人。

    你终于有了音讯。

    分卷阅读146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