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唐恍[GL]_分节阅读_14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作者有话要说:  唐代武官制度勋官十二转有规定,勋官没有职务,不管事,仅仅加官而已。勋官要入仕参政,则依照门资、出身的规定。

    郎怀门第出身都是蛮高的,毕竟她爹是国公,世袭。

    回到长安,码字君非常开心,写起来总算得心应手,大概是我太熟悉吧。

    第二卷大明卷,以大明宫的名称命名,隐喻不言而喻,朝廷、皇位、权势,也是郎怀的心胸。

    正式进入主要剧情,所有人物依次登场。前面的人肯定不会彻底埋没,但挂了,就是挂了。

    第15章 五年铁马,上骑都尉(二)

    从大明宫中出来,郎士新看了看儿子,取笑道:“上骑都尉?正五品?”

    郎怀的心思还在纯钧上,随口回道:“怎么比得上爹爹正一品的国公爷?快别打趣我了!咱们赶紧回,方才宴席根本吃不饱。”

    背后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大明宫丹凤门,郎士新心头却是一阵暖流经过。上了家里派来的马车,当真吩咐快些回去。

    沐公府的大门开在南侧,已然粉饰一新。韦氏一身凤仙紫的纱袍,手臂间的披帛流光,云鬓高挽,步摇坠玉,当先立在门后,静静候着。

    沐公府当家大妇,此等风范,当真名不虚传。

    十几年过去,昔年裴家绝美的小姐,如今却显得珠光暗淡,却非得浓妆艳抹,仿佛借此才能阻挡时光的流逝。裴氏悄悄伸手拉了下儿子郎忭,低声道:“站直些,老爷最不喜惫懒之辈!”

    父亲五年不在府里,裴氏一味骄纵,若非还有韦氏管着,只怕郎忭会更加纨绔。今日还好,裴氏一大早就看着儿子梳洗,给他准备着沙青色圆领薄衫,不许他像往日那般胡来。郎忭一脸不乐意,却也无可奈何。好在小儿子郎恒还算知礼,老老实实站着,言语不多。

    不多时,郎士新的马车到了。

    郎怀先从车里钻出来,没理会下人蹲着,从马车上一跃而下,转过身,伸手扶着郎士新下来。

    父子二人一齐转身,一个紫袍,一个红袍,面对家人,都露出了由衷的笑意。

    沐公府下人全部行礼,齐声道:“恭迎老爷、世子爷回府!”

    两厢走近,韦氏才带着裴氏、郎忭躬身行李。郎怀赶忙弯下腰,道:“怀见过姨娘、二弟、三弟。”他抬起头,丝毫不掩饰喜悦之情,对着韦氏道:“见过娘。”

    韦氏没理会他,侧过身道:“方才宫里的消息已经传回来,母亲欣慰得很,直说不辱祖上英明。老爷是先去母亲那里看看?”

    “这是自然。”郎士新没太理会裴氏,和韦氏并肩而行,道:“五年未曾归家,家中多亏有你。”

    “老爷这是哪里话?本就是妾身该做的。”韦氏一脸淡然,只是不由得看着郎怀左眉上的疤痕,难免流露出担忧神色。

    “娘,您别担心,皮外伤。不过挂个疤,不打紧。”多年未见,但郎怀还是看穿了韦氏的担忧,插嘴道。

    “没大没小。”韦氏啐了一口,虽说心疼,还是放下心。不多时,走到老夫人居住的小跨院。

    父子俩一同跪礼,老夫人腿脚不好,不太愿意走动,倒是先让郎怀过来。

    “嗯,长高这么多,不过太瘦了。”奶奶看孙子,本就心疼,何况经年未见?郎怀也不别扭,就跪在一旁,仰着头道:“孙儿饭量大呢,奶奶放心,不过几个月就吃胖,到时候您别嫌弃。”

    “这孩子。”韦氏摇摇头,道:“今日就将晚膳传到这里,咱们一家人好生热闹热闹,母亲您看如何?”

    “嗯,多做几道怀儿喜欢的,你派人去看着点儿。”老夫人拉着郎怀起身,比划了比划,道:“这孩子,倒和士新小时候像。”

    一家人分了主次坐下用饭,郎怀是真心饿很了,连吃了四碗汤饼才缓过来,慢慢吃着菜。郎士新自然摆出一副家主模样,甚有威仪。

    郎忭心里再不服气,也得装模作样好生坐着。只是他素来惫懒,只一会儿就腰酸背痛起来,脸上渐渐有了不耐之色。郎士新看在眼里,等晚膳过半,借口骂道:“看看你的样子,还不如恒儿!你还在这里作甚?回去温书去!”

    郎忭如蒙大赦,告了罪后匆匆离开。温书?别逗了,他立刻溜出府里,听说暗香楼的花魁,这几日为两月后的挂牌准备。哪怕是见不着人,好歹坐上去听听曲子也是好的。他也不顾宵禁,一溜烟往平康坊去了。

    饭毕,老夫人面露疲乏,郎怀起头告退,又特别腼腆从衣袋里取出包香料,道:“祖母,孙儿那时候银钱不多,听说这香料放着香炉里安眠养神,就给您带了些。您试试吧。”

    老夫人愈发欢喜,道:“好好好,今晚就试试。”

    等几人从小跨院中出来,韦氏便道:“老爷,妾身与儿子分别日久,可否单独叙话?”

    郎士新不由得一愣,看了看面前这个妇人,却不由得在她的目光中低头。还是愧疚吧,他心下自嘲,借着咳嗽掩饰过去,道:“有何不可?那我就去西跨院了。怀儿,这些日子好生歇息,御赐纯钧贴身携带,好生使用。”

    “是,儿送父亲?”郎怀应了声,果见郎士新摆摆手,自顾自带着裴氏郎恒去了。

    母子二人对看一眼,韦氏才露出真正的笑意,低声道:“走,娘还给你做了饺子呢!”

    回到正房,郎怀先看到了换回女装的竹君,只听她道:“爷,你看看我,擦了多少粉,还是比阿梅阿兰黑得多!”

    郎怀躲开她,也笑:“虽然你当初非得抢着要跟,这可不能怨天尤人咯。”

    梅君跟着韦氏,兰君却也是他的贴身侍婢,此时笑道:“都说了,好生养养,就会恢复的。”三人打趣完,才道:“夫人,您吩咐的都准备好了。”

    郎怀看到母亲神色凝重,不由站得笔直。

    西阁内已收拾妥当,韦氏带着郎怀进去,吩咐兰君在外守着,谁也不准进来。

    陶钧提着食盒进来,神色却是少见的慌乱。

    郎怀心下已经猜到了些许,却真心不知该如何开口问。母子坐在大理石面的檀木圆桌旁,陶钧小心翼翼取出食盒里的饺子,并一碗汤药,便和梅竹二人躬身站在一旁,不再吭声了。

    韦氏这时候才流露出一个母亲对远游归来的孩子该有的感情,伸手抚摸郎怀的脸颊,又从他眉间划过,似乎是怕弄疼了,那么轻柔。

    然而她说出口的话,却让人吃惊!

    “怀儿,如今母亲最后悔的,就是不该争一时之气,将你一个好好的姑娘,充作了男丁,借此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不过一步错,就不能再错。”韦氏到底是韦氏,看着郎怀道:“这是我苦寻多年的方子,你喝下之后,女子每月所愁之事,就烟消云散了。不过,若是这般,将来哪怕隐姓埋名,恢复女儿身,你也不能生养,失去做母亲的资格。”

    原来声名远播的少年骑都尉郎怀,她竟然是个女娇娘?

    韦氏一时情难自苦,抱住郎怀,泣道:“怀儿,娘知道,你如今已经长大,凡事都有主张。但娘还是劝你,何必这般自苦?娘可以安排你死,你自去江湖逍遥快活,找个贴心人,再不顾及这些腌臜事!”她现下是真的悔了当初做出的糊涂事,可一错皆错,想走回来,若郎怀身份暴露,恐怕沐公府上下,连带陇西韦氏一族,都不得安宁。

    “母亲,孩儿不觉得有什么。”郎怀便是唇间都没有血色,眼神却坚定,坐得笔直,淡然道:“何况就算我走,一但露出蛛丝马迹身份败露,只怕整个郎家,都留不下一个活口。弟弟们虽与我不亲厚,可血脉难断,怎能因我害了他们送命?”

    韦氏不再犹豫,将已经温凉的药碗递上,眼泪噗噗流下,“怀儿,母亲当日一时执念,就害苦了你一生。这一副药下去,只怕将来你再有机会,也只能放弃!”

    郎怀一时间也不知作何回答。没错,她是女子。因为郎士新的偏宠,韦氏无奈之下才设下这个局,却不曾想,真正困住的,是自己的嫡亲骨肉!

    而这一切,都源自当年沐国公府的荒唐事。

    郎士新十来岁时候就跟着明皇,虽比他小了十岁,却深得明皇信任。郎老国公为他选了陇西韦氏最受宠爱的小姐韦慕研做妻子,睿宗也下了圣旨赐婚。却想不到郎士新所爱是裴氏的裴霜,他也有胆子借口陪伴明皇不归京完婚。后来明皇登基,想了解这段公案,为自己的侍读重结良缘。可韦氏心高气傲,只说先帝遗命不敢违抗。这么一拖,就到了开扬十年,韦慕研都已经二十有五了。郎老国公病逝,郎士新守孝三年,再不能拖,老夫人做了主,同迎二女入门——韦氏为正,裴氏是妾,郎士新才同意。

    却不想韦氏裴氏先后有孕,郎士新因着私心,便和明皇言道,谁先诞下儿子,便立谁为世子。这句话在沐公府引起轩然大波,韦谦易更因不满于郎士新,当朝给了脸色。

    而沐公府的韦氏怎能忍下这般奇耻大辱?何况若不诞下男胎,只怕将来国公正妻的地位也得让出。现今老夫人尚在人世,郎士新还不敢怎么,将来一切却未可知。她提早谋划,还未生产便借着安胎出了长安,居于香积寺旁的韦氏别院,只盼将来诞下男胎,这一切谋划便只是做了样子。

    谁知老天不从人愿,偏偏生下了个女儿。

    韦氏借口有仙人托梦,带着郎怀在别院礼佛吃斋,隐瞒了孩儿的真实身份,怕在她年幼之时便被识破。这一待,就是五年。

    五年后,郎怀被立为世子,倔强的韦氏才带着她回到长安。郎怀便这般从女儿充做男子,一直养大。她生性好动,韦氏延请名师,为她指点文武。郎怀比起她那小了三天的弟弟郎忭,确实资质强了百倍。她又是个肯下苦工的,因而各方课业均进益颇快。后来师从韦谦易,更得真传。又机缘巧合,拜得公孙氏学习剑器。

    及至后来郎士新领兵出征,郎怀主动要求从军,靠着自己的努力,才换来了上骑都尉,一步登天。

    如今长安城中的功勋子弟,只有郎怀入了明皇法眼,青睐有加。既然如此,那每月之事就定留不得。

    她埋头于母亲怀里,道:“娘,儿在塞北五年,一开始,是想着挣一份军功,好保住您的地位。可五年了,儿的初心也变了。”

    “儿不想做一个小家子气的弱质之流,儿想建功立业,想保家卫国。如果代价是此,”郎怀从母亲怀里挣脱,左边的唇角弯起,竟然看上去邪气十足,只听她道:“那,怀儿甘之如饴。”

    昔年高宗的武后干政,后来高宗驾崩,更废去了明皇的父亲睿宗,自立为帝,改国号大胤。女帝神龙末年,还政于睿宗,恢复高宗皇后身份。而后三年,武后在大明宫含凉殿病故,和高宗合葬。

    皇室虽复清明,但大唐女子风气开明,大多从小修习四书六艺。长安街头,常有年轻的女孩子身着男装,带着幞头,骑着花马,引以为时尚。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