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四百四十二章 六足四翼王正臣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岳飞接到命令的时候,真的相信了,官家是个仁善的人,然后领兵去了。
    因为沿途的城池已经破过一次,第二次轻车熟路打的更快,半个月打到了乌海,岳飞想了很久,领兵继续南下,向着兴庆府而去。
    当然岳飞是一个非常机敏的人,他当然不会孤军深入到别人都城的地方。
    大宋的禁军稀巴烂,完颜宗望能那么玩,自己要是被堵在了兴庆府,那才是笑话。
    他将部众驻扎在了石嘴山下,自己带着三百亲从跑到了兴庆府城下。
    耀武扬威了一番之后,将官家的信件射进了兴庆府,然后扬长而去。
    西夏国王李承顺看着面前的两封大宋国皇帝敕西夏国王书。连连叹气。
    第一封回书里面写的蛮好的,说了李承顺大观年间,向赵佶请求册封的往事,看起来是在忆往昔两国交好。
    第二封由汤阴岳飞射进城的这封手书,只有简单的几个字。
    【勿谓言之不预也。】
    李承顺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面前柔魅的任妃,最终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将任得敬,送回大宋。
    “让李志忠再跑一趟大宋的行在,再三向大宋皇帝说明,西夏无参与此事之心。也祈求那个汤阴岳飞不要再来了。”李承顺有些惊惧的说道。
    本来任妃在前,他早就该食指大动了,但是现在他已经兴趣全无。
    李志忠是第一次去燕京行在的使者。
    这第二次来,跑的也很快,这次他没有祈求大宋皇帝的回书,万一请出一个什么兴兵发夏的诏书来,他李志忠,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赵桓还是让西夏人使者离开了行在。
    他给种师中下了一个诏令,随时都要保持对西夏的高压,若是有妄动,立刻进兵,兴师问罪!
    直到这个时候,西夏人才算,彻底退出了金宋两国的战场。
    赵桓才舒了一口气,同时对两国作战,现在的大宋还没强到那个地步。
    “李太宰给官家的札子。”赵英递过来一道札子说道。
    赵桓打开了札子,看着看着就乐了起来。他走的时候,依旧是让储君赵谌建国,太宰李纲辅国。
    出大事倒是没有。
    赵桓这些部队都驻扎在燕京及其两翼附近,谁这个时候敢作妖,赵桓可以随时南下汴京,告诉作妖的家伙,花儿为何这样红。
    倒是出了不少让李纲和李邦彦两个老狐狸,非常非常头疼的事。
    大宋的进奏院办的邸报,因为内容空洞,卖的不是很火爆,而李邦彦主持的晨报,也是官方口舌,说话只能严肃,虽然销量还不错,但是还不被汴京人特别追捧。
    倒是小报因为都是私刊,虽然受到进奏院的管理,但是内容上,不太容易审核。
    现在大宋京城,汴京的小报,真的是群魔乱舞。
    把李纲和李邦彦给愁坏了。
    标题党横行无忌,金翅大鹏岳鹏举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六足四翼王正臣,成为了新的潮流。
    在小报里,王禀成为了新的流行词汇,只要带上王禀这两个字,就能大卖特卖。
    【又西去三百五十里名曰天山,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凶,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振翅而翱翔九天,名曰帝江,帝江转世开封,是为王正臣。
    【金贼见王禀,如见帝江,围困之,只见其变化出了原形,翅展万里,八千捷胜军卒,两万契丹人,藏其羽,展翅腾空而起,脱困而出。】
    岳飞是金翅大鹏,王禀是六足四翼的帝江,赵桓看了真的笑的合不拢嘴。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小报,还不足以李纲和李邦彦挠头。
    赵桓照着那些小报的头刊,翻译了一下,大约就是uc新闻的那种报道。
    【佣弄每天做这些,五年可变成大地主。】
    【你只抱怨自己啃树皮,却不埋怨自己随遇而安。】
    【雇农们看到周员外每天做的这些努力,哭了。】
    【几十万顷大地主从来不会告诉你的事。】
    【你只看到了王爷们的花天酒地,却没看到他们背后的不易。】
    ……
    赵桓沉默的看着这些小报,怀疑这些小报,真的能卖出去吗?
    但是从李纲和李邦彦反馈上的消息来看,这些掺杂着成功学、经济学、震惊党、标题党的内容,反而卖的非常的火爆!
    让李纲担心的事,赵桓不在京城,有些人利用这些小报宣扬一再被赵桓压制的党争之风。
    【元祐元丰党人碑名单大揭秘。】
    【起底李清照的父亲,隐瞒了数年之秘。】
    这两篇是李纲专门挑出来,扇动党争的报刊。
    其中一份书写者,是真的想要为了销量,卖更多的小报所写的报刊。
    李邦彦请他们喝了个茶,严厉的警告了一番,传达了一下上意,让他们离开了。
    但是另外一篇小报,程褚的皇城司都亲自出动了,硬是没找到人。
    赵明诚被李纲深夜拜访了。
    发现根本不是赵明诚,这个家伙当场都吓哭了。
    放着好日子不过,招惹入宫了的李清照,他疯了?!
    李纲在解除了对赵明诚的怀疑后,才从这篇这篇揭秘李清照父亲过去的小报中,读出了另外一个味道。
    意图再掀朝堂党争。
    背后的主谋,却杳无音讯,查不出任何一丝一毫的线索,连小报的纸张、墨水、雕版都没有任何的特质。
    纸张是江南的,墨水是山东的,而雕版居然是洛阳的!
    赵桓拿着最后一份札子,想了很久,党争之祸,根由是皇帝从御上丢下草叶,让朝臣们互相狗斗,借此控制朝臣。
    赵桓的手段是借着武人压制朝臣,走的是刀尖上起舞的路线。
    哪个武将不受控制,带兵干掉自己,并不稀奇。
    只要自己的国策不变,就没有用到丢草叶的手段。
    赵桓细细研究了一番这篇小报,才发现这份小报,居然是专门写给自己看的!
    文章里详细的介绍了李清照的父亲,以及李清照的生平,痛斥了当年李格非遭到的不公!
    如果旁人看,还没什么感觉,只感觉到了一代风流才子晚年的落寞,和时代变化莫测的世事无常。
    但是站在赵桓的角度看,李清照现在是他的人。
    这岳父…伯父受到了如此不公正的待遇,现在朝中,还有残余的当年迫害李格非的元丰党人!
    赵桓很快的冷静下来,自己和李清照又没什么,不要冲动。
    赵桓敲着桌子,换换思考着这份小报的书写者,到底抱着怎样的目的,把这份札子送到了自己的面前。
    难不成是李清照写的?
    赵桓很快就把这个想法给甩出了脑海,李清照那种眼睛长在天灵盖上的人,不屑于用这种下作的手段。
    她真的想报复,早就找自己当面说了。
    他并没有想出到底是谁搞得这份小报,李纲和李邦彦两个老狐狸都看不明白的札子,他同样也弄不明白。
    他小心的将小报收好,自己只要不兴党争,这个人迟早有一天会跳出来的!
    “官家,山海关,北古口,奉圣州急报!金国数百万百姓云集关口,请求放行!”沈从气喘吁吁的将一封军报送到了御前。
    赵桓看过之后,说道:“严格筛选,不能让金人混在其中。放行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