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三章 梦中飞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他梦到自己腾空而起,踏空而行。
    河流、田野、岩石、坎坷的路……都无法阻挡他的行进。
    偶尔,他落回了地面,紧接着又一跃而起,继续飞行。
    这种感觉实在太畅快了!
    简直毫无障碍。
    梦醒后:他的感觉更加美妙的。
    似乎实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梦想。
    这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可能大多数人都做过这种飞行的梦。
    也可能都体会过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根据:梦是愿望的表达。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飞行是人类的普遍梦想。
    但是,并非所有飞行都是愉快的。
    对于恐高症者而言,高空飞行不但不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痛苦。
    可令人意外的是:做这些飞行梦的人,竟有很多是恐高症者。
    这其中有着谜一般的矛盾。
    但只要细心一点,就能够发现:梦中的飞行,并不是高空飞行,而是一种低空的,可以自我调控的飞行。
    所以,他感觉到的是畅快,而不是恐惧。
    根据一些解梦资料的解释:这种飞行的梦表达了一种想要扫除障碍,达到目标的愿望。
    诚然,这样解释也是合理的。
    就像在梦中无视障碍物,勇往直前的感觉一样,很多人也渴望在现实生活中排除一切障碍,迅速达成目标。
    虽然如此,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解释层面,从消除患者和普通人的负面心理的角度而言,是毫无裨益的。
    因为这种愿望太过普遍,太过常见;也太难实现。
    毕竟现实不可能像梦那样,帮你消除一切障碍。
    根据上一卷的分析,大家应该可以了解到:几乎所有宏大的理想,都是源于一个小小本能愿望的意外阻碍。
    如果仅是从理想着手去解决问题,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如果你坚持理想,现实太残酷,可能会受打击,而郁郁不得志;
    如果放弃理想,就等于放弃自己的快乐,也是不可取的;
    最常见的就是降低理想目标,向现实妥协,甚至抱着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伪装心理。可想而知,这也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如果理解了:“几乎所有宏大的理想,都是源于一个小小的本能愿望的意外阻碍。”这个含义。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因为既然是小小的本能愿望,所以一定不难实现,根本不需要放弃和妥协。
    但难点就是:到底怎样把宏大的理想与小小的本能愿望联系起来?
    我想:再多的解释也比不上做梦者本人的判断。
    因为解释难勉带有安慰或说教性质,甚至还有强加的味道。
    这又要回到前面所说的:追寻与梦中或梦醒后感觉匹配的记忆。
    这种在河流、田野……中飞行的感觉,到底会类似于记忆中哪一个片断呢?
    相信大家应不难作出解答。
    如果要我回答,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似乎只有童年时才有这种感觉呢!”
    很难想像:一个成年人,会像儿童那样欢乐地奔走在田野与河川之间。
    现实生活的压力,已让太多人忘记了这种山水之乐。
    即便是坐着豪华大巴四处观光旅游,也只是匆匆过客,内心并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有人喜欢怪石嶙峋的奇山;有人喜欢波澜壮阔的大海;有人喜欢广袤无垠的草原。
    这些环境容易使人心情畅快,感觉刺激。
    但是,儿童却不同。
    他们喜欢大自然的环境,并无任何条件。
    仅仅是本能地喜欢而已。
    就像你看到一个小孩蹲在地上玩蚂蚁一样。
    也许会觉得索然无味。
    或者觉得离你自己太过遥远。
    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那就是一个充满着无穷乐趣的小世界。
    正是这种无苛刻条件制约的快乐,孩子们的生活才是无忧无虑的。
    每时每地都能轻易产生快乐。
    而很多成人则不同。
    因为现实生活的压力,他们对这些大自然赋予的、免费地山水快乐已毫无感觉。
    必须寻求一些强烈地都市或幻想刺激,才能够激活麻木的心灵。
    但是,他们的内心的纯真并未真正泯灭。
    在梦中是可以体现出来的。
    由此可见:飞行梦的感觉,就是体会大自然那份无条件快乐的感觉。
    也许,一些成人会对这种快乐嗤之以鼻:“难道还要我们像小孩那样在山水间奔来奔去吗?太幼稚了!”
    如果这样想,并无什么不对。
    只是他们关注的仅仅是快乐的形式,而忽视其内在。
    那些乐观开朗的成人,之所以比一般的成人要快乐。
    就是因为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几乎在每个环境都能产生快乐。
    这里所指的环境,偏重于自然环境,而非人文环境。
    事实上,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痛苦、紧张和困惑,就是因为太过关注人文环境,而忽视了当时的自然环境。
    这种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就是源自儿时在山水间获得的那种无条件快乐。
    如果一个人对太过熟悉的环境(比如说家乡)感觉压抑和乏味,是因为他对家乡的人过度”妥协”了,过度”熟络”了.应保持最初对他们的一份好奇心,周围的环境才会重新唤起他的好奇和探索心,才不会感觉索然无味,而想要逃离.
    对飞行梦的理解到此,似乎就是这个结果。
    但是,这还不是令人满意的。
    因为虽然已找到山水之乐,但“飞行”之乐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记忆。
    要理解“飞行”之乐,不如先来了解另一个梦“悬空梦”。
    根据我的了解,这个梦也是比较普遍的梦,很多人都做过。
    在梦中,做梦者会感觉无比地无助、惊恐、空洞。
    梦醒后才有一种踏实感。
    在上一卷“肮脏与恐惧”那章,我解释过:恐高症者是因为没有深入吸气,导致腹部没有正常膨胀,造成的一种空洞感。
    但恐高却又是他们的一种潜意识愿望:先感受那种高空的恐惧感觉,吸气中断,腹部收缩;回到地面的过程中,开始吸气,腹部膨胀;落地后,呼气,腹部收缩。
    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呼吸的过程——一种本能地快感。
    之所以对待悬空既是一种恐惧,又是一种愿望。
    是因为做梦者的心理已成病态;或虽未成病态,人格已趋病态。
    所以只能借助高与低这两个极端来感受呼吸的本能快感。
    所以,他们的潜意识本能机制会在无形中来治疗这种病态——用低空飞行梦来平衡高空悬梦。
    具体来说就是:低空飞行那种流畅感,就代表着做梦者正在竭力使呼吸趋于流畅和连续。
    最后,把“飞行快感”与“山水之乐”相联系,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只有在呼吸流畅、平缓的时候,才能够静下心来,体会身边那一草一木的自然快乐。
    引申的含义就是:普通人的情绪不会总是大起大落;心理疾患者康复后的状态保持稳定、持续。
    如果大家的记忆能够再推进一步,儿时呼吸畅通的时候,正是横扫一切障碍,勇往直前的时候;就像梦中飞翔一般,行云流水。
    那时候,是根本不知道危险的。
    既然是一个条河横在眼前,在孩子的眼中,也是畅通无阻的。
    这种对自己能力的夸大固然是幼稚的,但成人的魄力和胆识全源于此。
    心理疾患者就是因为这种无视障碍的勇气受到了过份压制。
    在梦中表现出来就是横扫障碍、自由飞翔。(未完待续。)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