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带着工厂穿民国 第7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时候的百姓大多穷苦,大部分人家根本穿不起丝绸,但是现代的丝绸是非常昂贵的。它主要贵在人工。
    她完全可以将民国的生丝倒卖到现代。最妙的是她开的是服装厂,倒卖生丝半点不违和。
    苏望亭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你这是打算将生丝运到国外?”
    他们国家的生丝卖的是最好的。也是外汇重要来源之一。
    秦无双没有否认,“你不是怕我没钱给他们吗?”她摊了摊手,“我可以从生丝当中大赚一笔。这可是难得的好机会。”
    苏望亭很想提醒她,西方在打仗,生丝应该没有那么大市场,可他紧接着又想到她的船是通往美国的,美国那边不打仗,应该不受影响吧?
    他终于败下阵来,“好,我去询问。”
    他动作很快,跟秦无双分开后,直接就打电话给生丝厂问价格。
    国内生丝价格为87大洋每公斤。为什么按公斤来计价,因为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生丝出海港。国内的生丝多数都是运往国外。但近些年因为日本生丝出口量比华国还多。主要因为是华国国际市场定位错误。
    在中日两国开始向国际市场出口丝绸的时候,中国丝绸的主要市场在欧洲,那时的欧洲市场比美国市场大,价廉质次的日本生丝只能出口美国。随着美国经济的高速腾飞所带来的消费爆发式增长。没有能够占领美国市场的中国丝绸走下坡路就是正常的了(来自新闻)。
    秦无双让苏望亭以这个价格先从生丝厂定100吨。她手头还有不少钱大洋。但是等坯布卖得越来越多,她可能就没那么多大洋了。
    所以她现在要先在生丝上面大赚一笔。
    苏望亭也没有多问,直接按照她的要求采购100吨生丝。按照每公斤9元8角钱,100吨生丝就是980万大洋。这不是一笔小钱。
    生丝厂不信任秦无双的纺织厂,或者说他们不愿意等太久,要求他们先付五成定金,收到货一周后必须付尾款。
    苏望亭拿不准秦无双的家底,没有先答应,表示先问过东家。
    秦无双听了他的汇报,一口答应,“就按他们说得来办。”
    她手头总共有五百万大洋,这是她近两年赚的所有积蓄。现在铅笔每月的销量是200万支,刨除工钱,每个月就能净赚两万四千大洋。盈利最多的还是钢笔、自行车和自动铅笔。
    生丝很快源源不断运过来,秦无双让工人将生丝全部堆放到仓库,然后回了趟现代,开始找人转卖。
    她本来就是服装厂,与各大面料厂也有合作,直接打电话询问价格。
    对方以为她要采购,所以直接告诉她丝绸的行情。秦无双以前确定买过丝绸,所以价格也都是一清二楚。
    她继续追问,“那生丝呢?”
    对方报了价格,“现在每公斤是500元。你也知道生丝产量低,现在没人愿意养。”
    虽然这话有夸大成分在,但是也有七分真。工人每个月也都有三四千,而蚕农想要招工,就不能比这低。所以许多蚕厂都是雇佣短工。
    秦无双笑嘻嘻问他,“我手头有100吨生丝,从别人手里拿的货。你要不要?”
    对方一听有这么多,倒吸一口凉气,“你想怎么卖?”
    秦无双估计他这会儿心理在后悔呢。原本她是上家,没想到倒过来了,“全卖。不过我得要现金,不赊欠。你没那么多钱,可以找银行贷款。”
    对方听出秦无双是在套他的话,他是个厚脸皮的,没有太尴尬,开始说自己的难处,“咱们现在开厂不容易,生丝生意不好做。我刚刚说每公斤500元是夸大了,你可以上网搜,现在生丝行情每吨是426534元,也就是每公斤426元。我也按照这个价钱给你。”
    这价格给的肯定是低了,但是秦无双仔细一算,相当于翻了43倍。比药材安全多了,而且更稳妥。
    要知道从民国带许多东西到现在利润都不高,生丝算是不错的。
    她也没有跟对方讨价还价,“那你现在去凑钱。我要现款。”
    对方果断答应。
    生丝市场定位的是高收入人群,而现代人口增长迅速,有钱人的数目也更多。对生丝的需求量也是非常高的。
    秦无双很快收到了4265万人民币。这些钱想要把它变成大洋,那就要买自行车、钢笔和自动铅笔。
    她采购一批物资后就回了民国。
    她将钢笔和自动铅笔卖给百信书房的东家得到一笔大洋,但是只有十万大洋,远远不够,秦无双让苏望亭给脚踏车做一次活动。却不是对普通顾客,而是对批发商降价。每辆降到150元。
    之前她对外的批发价都是200元,包括锁链。现在少了50元,但是最低采购一千辆。
    这个价钱比国外脚踏车便宜多了。尤其现在国内很穷,有钱人不多,降低价格就意味着扩大销售群体。许多批发商开始凑钱过来提货。
    不到一周时间,秦无双就凑足了1000万大洋。
    她付了生丝厂尾款后,剩下的大洋继续采购生丝。
    将新一批生丝运到仓库,秦无双打算晚上再回现代,不过吃完晚饭,服装厂来了一位特殊客人。
    第71章
    说是特殊,其实也不浸尽然,因为她之前就已经料到对方会来。这是个日本人。
    秦无双看到人,就明白他的来意。这几天她忙着卖自行车,偶尔会问苏望亭坯布销售情况。
    如她之前预料的那样,坯布销量非常好,以前日本坯布在国内占八成,现在这个份额被挤兑得只有四成。这还仅仅只是两周时间。长此下去,得到消息的人越来越多,国产坯布会再现繁荣。这绝对不是日本商人乐意见到的。
    日本人叫松本次郎。对方想请秦无双到日本会馆商谈,秦无双很不给面子,以事务繁忙拒绝了他的提议,两人只好在会客厅商谈。
    对方聊了一会儿日本文化,秦无双静静听着,没有发表意见。
    他似是觉得没趣,然后开门见山谈坯布的事情,“秦小姐定价如此之低,是想挽救华国织布业吗?”
    他倒是清楚明白。秦无双也不否认,“只要能让百姓有活做,不亏不赚,又有何妨?”
    她承认自己开织布厂并不赚钱,只要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她不可能赚钱。
    松本次郎见她面色虽平静,但是眼里对他的厌恶根本掩藏不住,知道自己这趟算是白跑了,他有些想不通,“以秦小姐的财力又能撑多久呢?”
    这是许多人都想问的问题。秦无双耸了耸肩膀,“能撑多久就撑多久。”
    松本次郎有些恼火,“秦小姐想救你的同胞,我看倒也不必将钱扔到地上,还不如直接给他们发钱。”
    秦无双手撑下巴,“你是什么东西,教我做事?”
    松本次郎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临走时撂了一句狠话,“那我们拭目以待。”
    苏锦绣走进来的时候,就见秦无双坐在椅子上发呆,过来询问,“怎么了?”
    秦无双淡淡道,“他应该是要降价了。”
    苏锦绣惊呆了,“他也要卖56元吗?那他不赚钱了。”
    秦无双摇头,“不。他是日本人,在国内不用交税,就算卖56元,也有利润的。更何况他会降得比我低。”
    只要低一元,眼下的大好前景就会瞬间崩塌。商人都是现实的,谁给的价格低就会买谁的东西。
    苏锦绣急得上火,“那怎么办?”
    秦无双也能跟着降,但是这样一来,她就得卖出更多的自行车来填补亏空。得了,她现在又开始发愁怎么赚更多大洋了。
    自行车、钢笔和自动铅笔赚的钱完全供应不上坯布的亏空。她还是得另想他法。
    秦无双担心的事情很快发生了。
    日本坯布降价,直接降到50元,打定主意要把秦无双的坯布厂挤兑死。
    其他织布厂的东家纷纷递拜帖,想要秦无双拿主意。
    秦无双赴宴,也给他们吃了定心丸,照差价来补。
    另一方,她则是叫来苏望亭,让他帮忙办一件事。
    “我有意收购日本生丝,但是我们不给钱,条件是用脚踏车来抵。”秦无双不想让银元外流,更不可能收回太多日元,最好的办法是以物易物。这样谁也不吃亏。
    苏望亭看不懂她了,“你不是看不惯日本人吗?为什么又要买他们的生丝?”
    “我看不惯日本人是他们挤占我们的织布市场,让我们国家的工人成为无业游民。我买他们的生丝是因为我能从中赚到钱。摆明能挣钱的生意,我要是往外推,我不就成傻子了吗。”秦无双里外里算了一笔账。
    一吨生丝在民国需要花费9800大洋,到现代卖是426534元,可以换853辆自行车,按照每辆150大洋的价格是127960大洋。相当于净赚118160大洋。这桩生意摆明对她更有利,她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日本那边生活水平更高,自行车的需求一定比他们这边更高。能够占领日本市场,击垮日本国产自行车,对她有利来说百利而无一害。她恨不得这样的生意更多一些呢。可惜她得慢慢来。
    苏望亭仔细一想,这话倒也有几分道理,“好。我来联系人。”
    苏望亭有个朋友正在日本留学,在对方牵线搭桥下,很快就联络到了一位日本商人。
    对方在日本采购生丝跟秦无双互换,生丝和脚踏车的价格都是经过协商,然后确定双方的数量,签订合约后,两人在约定时间送货到港。
    秦无双将这事交给苏望亭来办,她就没再管。
    因为忙了这几个月,乡下的玉米丰收了,村长派了自己的小儿子过来喊她去查看。
    秦无双要卖种子,这可是比织布厂更紧要的大事,所以她当即带了小华去往乡下。
    她到了村里,只要见到的地方,都有不少人。
    小华将车停靠到路边,让秦无双下楼腿着走,“前面路被堵住了。”
    秦无双撩开车帘,村民们发现是她,立刻迎上来打招呼。
    “东家,你来啦?”
    秦无双不认识这大娘,但是来了这么多次,也混了面熟,只知道对方是村里人,闻言就看着其他人,“怎么这么多生人?村里今天有喜事儿?”
    只有村里办喜事才有这么多人。
    那大娘咧着一嘴黄牙,“不是,都是来看咱们村的玉米。这不是村长让各家的小媳妇回娘家,通告这好消息。各家都在招待亲家呢。”
    秦无双忍不住笑开了花,村长这动援能力真的太给力了。而且他自己一点不用动弹,全让村民们跑腿,真的服了。
    那大娘说完,她旁边跟她年纪相当的妇人就开口询问,“亲家,这位大姑娘是不是你之前提的那个东家?”
    大娘立刻给亲家介绍,“对对对,就是她卖我们种子。”
    秦无双向对方点头。
    对方也是激动非常,“东家,我们什么时候能拿到种子啊?”
    秦无双笑道,“你们要是急,就去村长家登记。今年也种不成了,明年再种也不迟。”
    大娘立刻道,“今早去苞米地看过,亲家就登记了。”
    秦无双跟村民们闲聊几句,就去了打谷场。外村的村民正在看村长给大家称重。
    虽说之前他们也来看过玉米地,以老农的眼光,也能看出来玉米长得确实比他们的好。但是没有见到具体数目,他们还是不放心。
    不少亲家带着自家儿子过来帮忙。
    掰完苞米就开始晾晒,然后用剪刀把苞米从棒上掰开。这是没有机器,农民能想到最快速剥苞米的办法。
    秦无双到打谷场的时候,有两家刚刚撑完苞米,向她汇报好消息,“亩产623斤,东家,比你之前说的四五百斤还要多。”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