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重生宠花暖且香 第1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妇人一怔,嘴角的笑容又加深了些,拦住暖香的肩膀让她回避不得,指甲一挑拨开了刘海,眼神一动,做出意外惊骇之色,再一看老太太,眼泪就下来了:“可怜的孩儿,吃苦受累,出生以来一天好日子没过上,这就算了,衣服吃食全都补的,可这脸怎么办呀。不晓得哪里的狠心歹人,手脚欠痒的,将咱们姑娘破了相呀。”
    老太太也吓到,急忙又拉暖香过去看,眼泪也跟着滚了下来。其他几个孩子看看暖香,又面面相觑,眼睛里的神色都是又惊讶,又同情。尤其几个女孩子,她们如今显贵了,就知道脸蛋对女孩有多重要,别说是疤便是痣的位置长得不对,那也甭指望嫁入豪门了。
    暖香蹙起两道细眉,沉默不语。前世,因为大家的指点,叹惋,同情,她心里十分介意,多抑郁自卑,还是言景行鼓励安慰,又有妙手丫鬟巧梳头,画妆面,才渐渐地好起来。重生一世暖香已看开许多。这样也没能躲过这一劫,说不定就是上天有意的安排。
    “祖母,您莫要伤心了。”暖香拉住老人的手,用自己白细的指头拭去她皱纹中的泪痕:“白骨红肉,花容媸态尽是皮囊。暖暖能回归家园,侍奉祖母膝下,替父母尽孝,心里已然十分欢喜。这本就是神灵的恩赐,我不会奢求太多。”
    “好孩子,好孩子!俺们丫头孝顺。”老人拿帕子擦红了眼睛,把暖香搂在怀里,又心疼又爱惜,连土话都讲出来了。
    李氏看到了一丝不屑掩盖的很好,又招呼四个姑娘三个哥儿过来。“来来来,都见见。这是明月,明玉,明珠,明娟。”
    按年龄算,明月最长,明玉和暖香同年,明珠略小,明娟最幼。四人挂着一样的锁子穿着同款秋季夹衣裳,排成一排。明月是糟糠遗留,明玉都是庶出,沉默不吭声,互相见礼,只对她微笑并不说话。明珠是李氏所生,比暖香小一岁,个头却比暖香高些,上下扫了暖香一遍,瞧她衣服光线首饰简单却金贵,心道原来宁远侯府这么好打秋风。
    那挑剔打量的目光相当失礼。前世暖香被那菜市场看猪肉的眼神恶心到,绕过她先拉住了最小的明娟的手。为着这件事,明珠嚷嚷了足有一个月,说她分不清嫡庶尊卑长幼有序。偏偏眼神是虚无的,说到底是暖香敏感,拿不出证据反落了把柄,只好由着她说嘴。
    如今暖香嘴角挂着和善的笑,眼睛微微上翻,也从她头顶扫到了脚面,最后又慢慢落到了她脸上。十分无意的在她鼻梁上停了一停,弯腰屈膝,女儿礼行的标准而又好看。老太太和李氏都感到惊讶,只是一个兴奋,另一个就翻了五味瓶。
    三个男孩,明辉明光明成。前两个都是李氏嫡子,明成却是庶出,与明娟一母同胞,都是红姨娘生的。
    见礼说话叙旧,老太太又问她生辰八字属相,都与记忆中相合。又问她些瓦渡故事。暖香口齿清辨,用词老练,隐下悲伤故事不说,单挑有意思的讲来,描述的趣味横生。连几个有幸长在富贵乡的小儿都听住了。
    李氏原本就以口才见长,一张嘴忽悠的老太太团团转,藏住了多少险恶用心。忽见暖香如此抢风头,心里暗恨:不知哪里来的野丫头!眼神倒是活。以为奉承住了老太太就能在这家里享福了吗?
    老太太抚摸着暖香的手,看李氏:“给姑娘的衣服可都预备下了?”
    李氏立即满面春风的答道:“瞧您老人家说的,这点小事还用您操心?言家哥儿说去寻人的时候,我便觉得老太太拜了那么多菩萨终于起了作用,早早就打发人去做了。尽都是顶顶好的料子。只是姑娘没有亲自挑样子,怕花色看不中。”
    暖香赶忙起身道谢:“有劳婶娘费心了。暖香再不敢挑剔的。”
    其实她知道李氏根本就没有预备。前世她没有路经金陵舅家,而是直接随着言景行和奉旨钦差国公府许琛一起回京。齐家同样是第二天就来接人。那个时候她什么都没有,还是路上添置的几套衣裳,几对钗镯。那时冬天意外来的早,眼见得天泛阴要下雪,暖香冻得缩肩勾腰,偏偏又听信了李氏“缺什么就来跟我讲”的话,便去问自己的衣服做好了没有,为啥别的姊妹都添了冬装,单单落了她的。
    ------却不知李氏是怎么跟别人撕扯的,第二天老太太叫暖香去说话,就变成了“咱虽然富贵了,但也不能忘了艰苦朴素的老规矩。你婶子操持这么大的家不容易你要多体谅。小姐妹们一处玩,却不能为一点东西争竞上下。地是子孙累,钱是催命鬼。”老太太担心贫贱女刚入富贵乡,迷失了本性,好一番苦口婆心。
    那个时候暖香穿着刚缝制好的冬衣,脸皮臊的通红,拳头攥紧了衣襟不说话,只恨不能把衣裳拔下来,甩到李氏脸上。连对老太太都存了芥蒂。回到房间,她憋着一股气操着剪刀将棉衣剪了个稀巴烂。泪水滚滚而下。到现在她都记得那件衣服茜素红的颜色,暗宝相花的纹路,棉絮扯出来,红红白白一团,灯光下好比一只惨死的兔子。
    “哟~小小年纪,气性倒这般大。”李氏如此讲。
    渐渐的,渐渐的,暖香就“刁女”了。
    第22章 炫耀
    锦光堂是伯府正房。漆雕彩柱盘龙华凤,斗角飞檐流光溢彩,红木廊子上鬼脸青大盆放着木芙蓉,粉月季,小金桂,水晶菊,香味浓郁,屋檐上挂着画眉黄鹂八哥儿各色鸟类,婉转清啼。室内珠光烂碎,华丽逼人。
    齐明珠对着山云纹翔鸟玻璃镜左看右看,用手指触摸自己的鼻梁。她五官甜净,眉眼浅画,嘴唇圆润,蒙在□□团一样的脸上好比浅浅的浮雕。大家都夸齐家三姑娘有福相,生的圆润。她也这么认为,但最引以为憾的就是鼻子。她总觉得自己鼻梁不够挺秀,蒜头鼻一镶,整张脸都塌了。
    听说幼儿时期经常夹一夹,能让鼻梁高挺,便常暗恨母亲乳母都不讲究,让她长了这么个不体面的鼻子。
    却不知暖香怎么知道她这个痛脚,今天只管盯着她鼻梁,看得她恨不得捂住下半边脸。她刚进府,不可能知道自己的遗憾。看来这个鼻子真是长得太不顺眼了,让人不由自主的盯上。齐明珠左看右看,啪的一声合上了镜匣,分外懊恼。
    一回头看到李氏正招呼下人收拾衣服,各色各样,都是从她的柜子里拿出来的。不由叫道:“娘,你这是要做什么?”
    “给暖香?”她移步过去,翻看那些锦绣衣裳:“这件蜀锦的,还是煌记的绣样。这件玫红的,还有那件月白的,我还都没穿过。那件可是雪绫缎,上了身跟白月光似的。我不依!不知道哪里跑来的草民,忽然就成了伯府小姐了。这料子,这衣裳她也配?”
    李氏撇了撇嘴道:“没办法,老太太说起来了,再冲着今儿的热络劲,那肯定是要过问的。”原本李氏逢迎多年,暖香不尴不尬见一面,她有充足的把握让老太太迅速淡了这个人,以后还凭她施展。(就如同前世那样)却不料这丫头也厉害,毫不怯场,还甚有口辨,老太太欢喜的晚饭都多吃两碗,还一个劲儿的让人给她拣菜。
    开端不成功,那接下来可就麻缠了。
    “那就随便给她做点呀!我的衣裳,我不给!”
    做?现在做哪里来得及?况且早半年前都知道要回来,现在都没成衣,这算什么事?
    当初言景行送来消息说寻到了暖香,李氏并不放在心上,跐着门坎站在通风口一顿抢白:“这又是什么打秋风的新方法?京城里这么多达官显贵就咱们家穷亲戚多,三天一个两天一个要银子要地儿。每个月不知道打水漂多少钱谷?这回好了,也不说是七大姑八姨拐了弯的姑婆老邻居,直接成遗孤了?谁爱领谁领去?管我什么事!”
    ------却没料到还真的领回来了。更没料到老太太这么糊涂,一碰头就认准了是真的,也不想其他。李氏只觉得诸事不顺,老天都跟她作对,地震死那么多人,怎么她还偏偏活着?马上明月要说人家,嫁妆又是一大笔!烦烦烦。
    齐明珠翻看这些衣裳,这件舍不得,那件也心疼,撇撇嘴道:“明玉不是一样属兔吗?拿她的衣裳好了。她俩还一样大呢。”
    李氏把她巴着衣裳的手拍开:“嫡母从庶女那里夺衣裳贴补侄女那是怎么一回事?严格算起来,她可是嫡女。”
    齐明珠一矮身在秋香色龙须方巾褥上坐下,愤恨道:“我才是嫡女呢!如今当着伯爷是我爹可不是她爹。要怨只怨她自己没福。”
    嘘-----李氏捂她的嘴:“仔细点,传到老太太耳朵里,又有气生。”
    齐明珠看着李氏打包好的衣服就生气,索性又回头去照镜子,却不料李氏又过来开梳妆匣,眼瞧着缠珍珠的花儿,镶宝石的簪儿,金灿灿的环,碧莹莹的玉在母亲手里翻来翻去。齐明珠大急:
    “娘,连首饰也要拿。”
    “乖,听话啊,年下就做新的。”李氏随口哄劝:“哪次做衣裳订首饰不是尽着你挑的?”
    齐明珠狠狠跺脚气鼓鼓扭过身去。李氏也气,恨闺女不开窍,“这点长短有什么好争的?一个没爹没娘的孤女便是老太太护着又能护多久?老人家每到秋天就犯病,指不定熬不熬得过去今年呢。你弄清楚,你的对手是明娟!她如今可得老爷的宠。”
    明月明玉这俩姑娘,一个亲娘没了,一个姨娘是下官孝敬的,礼物而已。在李氏手下熬人,翻不出什么花来。唯有刚进府的红姨娘,小轿子抬进来的良妾,先是生了姐儿后来又添了成哥儿,实在是让李氏心里熬煎。
    齐明珠又撇撇嘴:“不就是会背两首诗吗?有什么了不起的?”
    “那你也去背呀!”李氏也没好气:“榆木脑袋笨疙瘩。”齐明珠的双眼瞧着忽灵,但对读书实在天赋有限,在几个姊妹中算最慢的。李氏也是干着急使不上力。
    齐明珠不满的转过身,看看身上的衣裳悄悄拿了注意。等到两个哥哥从学堂回来,李氏照看儿子吃饭,齐明珠立即放了帘子,关上门,把包裹打开,又换了一批进去。
    掌灯时分,暖香见到了婆子送来的衣裳,那人堆着一脸笑告诉她:“这些衣服都是特意为姑娘预备的。”
    暖香点点头,道声费心,便让糖儿拿钱,抓一把递过去,也不看数量,婆子笑容愈发谄媚,倒是没想到一个乡野来的孤女会如此大方。暖香打开匣子,看了一眼,象征性的拿出一朵珠花对着烛火比照一番,笑道:“婶子太客气,这些东西,我原本都不缺的。”
    糖儿恰好就在暖香身后,清理小主人的首饰,一件件用白棉布裹了收起来。看到那赤金嵌红宝双鱼对口镯子,羊脂玉鱼鳞纹如意簪子,水仙乘鲤鱼碧玺绿松石头花,双鱼环扣耳坠子,婆子眼睛微微瞪大。这反应,暖香很满意。织造府把持着江南半边天的绣坊染坊绸缎庄,财宝雄厚,嫡女大小姐许飞鱼又备受宠爱,她的东西可都是足金足两保质保品。虽然送暖香的都是鱼------但都是造型很漂亮的鱼。
    婆子倒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为她立即又被暖香的锁子吸引了。黄澄澄金灿灿的赤金盘螭对口项圈,细细金丝缀着一枚银杏叶大的玉锁,质地莹润,好似落下了捧月光,天然的粉红沁刻出了芙蓉花,八字福语,风柔日暖,香远益清。精巧别致,贵不可言。婆子眼神都直了------为表看重,李氏特意派了得用的婆子来送东西,她跟着伯夫人也见过些世面,却不曾在哪个人手里见过如此精美的玉锁。
    她当然没见过。这玉锁是侯府言景行送与暖香的。见了真人,核查了身份,更难得投了缘法,言景行已然决定把这个孤女当妹妹好好宠着。这玉锁是他亲自绘了图样,启用私库玉材制的,交代工匠莫急莫慌,务必做的合心合意,尽善尽美。
    否则怎么那么巧,合了暖香二字?从他消息递过来算起,做了三四个月,回京刚好赶上。见面礼又充当了暂别礼。
    言景行还与她开玩笑:“这回可别随随便便卖掉了。”
    瞧着那宝光莹莹的玉锁,婆子想到三小姐趾高气扬的比划:“这枚簪子可是镶了东珠的。那丫头定然眼馋死了,她哪里见过这么圆润的珍珠?瞧着吧,明日定然感恩戴德来巴结我。”她不由的摸摸脸,觉得有些发臊。
    并非暖香非要炫耀,实在是这府里人都是势利眼,看人高低下菜碟的。中午她午觉睡醒,要喝茶,水是温吞吞的,经次一折,晚上泡脚水都是滚烫的,里头还有姜片。“天潮,要给姑娘除除湿寒。”糖儿端水回来如是说,那些妈妈真尽心。暖香勾起一边嘴角笑而不语。这种人蛮好对付。她们爱财,那么你只要有钱就好了。
    言景行?此人的花钱水准和赚钱能力是成正比的,暖香一点都不担心。反正从上辈子来看,他好像一直都挺挥霍-----然而并没人阻止或者碎嘴?那就说明他花的钱都是自己的,而且是合法经营赚来的。
    暖香并不知道她心中万能的男神此时刚因为钱的问题被老侯爷训教。
    言景行有一下没一下翻着手里的书本,姿态娴雅,轻松惬意,若非封皮上《韬略》二字过于庄重抢眼,会让人觉得他不过是在读些闲散诗词。庆林却在一边查账册查的抓耳挠腮。
    “你知道你现在很像只猴子吗?要不要我栓上项圈送你去天桥杂技团?”
    庆林郑重的放下账册,很诚恳的建议道:“少爷,我觉得您要削减一下开支,毕竟老爷说了要让你知道钱的厉害。”
    “如果你说的是我那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的话,就应该知道我是从来不把它算成收入的。扣就扣了罢。”
    “不,我的意思是您的玉坊做私活,缠住了俩老师傅,这俩月本就出货不力。而现在老爷明显有抽资的意思。”
    啪!言景行合上书本,难得有点严肃。摆脱家庭中金钱的束缚和压制,这种事情他一早在谋算了。但问题是现在就让父亲知道他已经完全经济独立,会不会太早了点?父母尚在,便私开生业,说起来可是大逆不道。
    所以还是要去服软认错?
    还有另外一件事,父亲为什么要翻书房?就那情形推断,他可不是拿了点需要的东西,而是彻底翻了个遍。查我的私库吗?言景行轻轻摩挲着食指。
    第23章 风波
    次日一早,天才蒙蒙亮,暖香早早的起床。她住的这个地方在坡面,对水,向风。秋冬季节,阴湿之气一阵一阵涌上来。暖香轻轻呵了呵手,糖儿便捧来热水给她净面。暖香伸出手指摸了一下:“温的?”
    糖儿眼圈一红,嗫嚅道:“怪奴婢没用。我原本是提水壶的,但半路是三小姐房里人截去了。她们说明珠小姐总是这时候洗脸的,没道理姑娘你一回来就扰了她的习惯。奴婢只好用铜盆端来,因着后厨离得远,走过来,这就凉了。”
    暖香点点头,淡淡的道:“你尽心了,奴才腰杆硬不硬原看主子有没有体面。这不怪你。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暖香口气和缓,面上的表情却很坚毅,这让糖儿没来由的找到了底气。
    牛尾庄的时候,用雪擦脸的时候都有,暖香并不太娇气。她飞速用花泥拍了脸,捧水洗去,又略微擦了点果蜜。照例让糖儿给自己梳个丱髻,压上两朵霞粉色绒头芙蓉花,耳上薄薄一片青金坠子。暖香拦镜直视,小心梳好刘海,镜子里看到糖儿开柜子,便叫住她:“不急,把昨儿婶娘送的衣服挑一件出来。”
    糖儿笑道:“也是,不能辜负了伯夫人一片心。”
    暖香抿嘴不语,糖儿便去翻看昨晚婆子送来的衣物。她在金陵织造府见过了世面,并没有露出惊讶赞叹之色,把罗裙,绣袄,锦衫,云肩依次翻看,“这个桃粉的颜色染的不大好,有点显旧。梅红的这个好看,元宝纹也显娇憨。”
    暖香走过去,大眼一扫便晓得这些衣服都是齐明珠穿过的。上辈子她就这么干,这辈子她还这么干。暖香不由的目露厌恶之色,她现在还记得一件铁锈红的薄袄,斜襟的旧款式,那颜色本就显老,浆洗过几次之后更不中看,齐明珠还嘲讽她:“呀,堂姐这倒像是把废铁片穿到了身上。”
    “呀,这是怎么了?”糖儿要把玫红鸳鸯纹样的夹袄拿出来给暖香穿,抖开抹平却发现绣肘下方有一道痕迹,虽然用界线和花贴密密的修饰了,但还是能看出这是缝补过的。老太太贫苦出身,勤俭爱物,断不许子女作践绫罗,虽然不像当初那样“好三年坏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但也要求小辈儿惜财,所以有这样的衣裳并不奇怪。
    但齐明珠却是非常厌恶,只觉得这补丁衣服让自己丢尽了颜面,所以就压箱底了,这会给暖香送衣服,裹夹着一起打发过来。量她山野丫头,也看不出什么。
    糖儿已经察觉了端倪,脸涨的通红:“小姐,真是欺人太甚。”
    暖香轻笑:“到了亲戚家,一时手错不上,穿了姊妹旧衣裳。特意争去也没意思。”她顺手穿上,自己系住了绦带,翻了一翻,又找出一条淡牙黄的棉布裙子。糖儿满心都为小主子委屈:“姑娘,您穿那件雪青色的吧,搭配起来好歹亮眼些。不会叫人一眼看出是旧的。”暖香慢慢摇头:“要去给老太太请安了,老人家醒得早。”
    糖儿又连忙给她披上雪荷色锦鲤菡萏的披风,手抚摸着光滑鲜艳的缎子,她忽道:“小姐,要不咱们去侯府吧,我觉得言世子对您顶顶好。”
    暖香哭笑不得:“傻丫头,说的什么混话。我是齐家女儿,可不是言家人。”至少现在不是。
    老年人睡得早起得早。暖香到了慈恩堂,这里虽然安静,但屋里已经灯光微亮。老太太节省,这会儿不做活,只合眼念念佛经,所以不让烧太多灯油。有老妈妈来回禀三小姐来了,便放下了佛珠,含笑望着门口。这丫头,竟然这么勤快。
    暖香进来福礼请安:“祖母。”
    室内光线不算亮,她那披风滚银缎子叫人眼前一明,老太太喜上眉梢,十分满意。当初她大郎说自己在清河讨了婆娘,她跟那儿媳妇却素未谋面,如今只看孙女,那高挑的鼻梁,舒朗的眉宇赫然是亡儿复生,细瘦的骨条水灵的眼睛自然是来自那薄命的媳妇。
    说到薄命,她又想起自己第一个老二媳妇,跟着自己吃苦受累任劳任怨除了未生下哥儿简直让她处处满意。可惜,也是没福,眼瞧着富贵了,她却一病没了,只留下一个大姐儿可怜见的。
    暖香也可怜。没爹没娘,地里发黄的小白菜。暖香脱掉了披风,周身淡淡银白光晕也消失了,老太太眼睛一暗,把可怜的小孙女拉近怀里:“怎么不多睡会儿?一大早顶风过来,手都冻凉了。”
    暖香小猫子一样窝在老人怀里:“我向来起的早,这会儿乡下已经锄两道地了,我已经赶着黄牛上山了。”
    老人知道庄稼人的辛苦,摸着暖香的小手心疼万状:“既然回来了,找到了家人,就再不用吃那苦了,你老子辛辛苦苦,陪上命赚来的功名,若是自己亲闺女还丢在野地,我下了九泉也难见她。”所谓血缘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虽然从未见过,但老太太一见就感觉着丫头身上留着自己大郎的血,又核对了生辰八字更不怀疑。所以哪怕李氏再怎么“善意的提醒”“委婉的引导”老太太也认准了暖香,再不疑有他。
    提到亡父,暖香也心酸,抬手拈了帕子,兰指微翘眼窝拭泪。祖孙两个虽然各有悲伤,但腔子里却是热热的。老太太摩挲着暖香,摸着摸着觉得不对,便拿暖香的手肘来看,那花贴绣莫名的眼熟。我记得谁也有这么一件?这是流行的新款式吗?
    这温馨和乐的场景早刺痛了另一个,李氏早听老妇人说“你老子赔命赚来的功名”便心中一恨:只因着大郎早死了所以大郎什么都好,二郎这官是吃干饭来的吗?
    当然,不管怎么想,她面上还是热络的像盆火,捧着奶钵子进来,满面堆笑的福身。身后照旧跟着四个小的。老太太农家出身没见过世面,李氏却是齐家发达之后,再娶的官家小姐。人又美貌,又干练,又很懂人情往来,各方逢迎,老太太见着她就低了些阵仗,并未摆出婆母的款。
    她当即放开了暖香,笑着让李氏起来,又连连叫起,让四个孙女坐在小锦面墩子上,让人把姜黄色鬼头青瓷四角火盆端到中间:“你刚为着重阳节团团忙了一遭儿,合该多歇歇,又这么早过来。老婆子我这儿哪里有什么事?”
    李氏笑靥如花,一边把热牛乳奉上,一边道:“伺候婆母娘原本就是媳妇我应该做的,您不让我站规矩,我已经感动的不得了了。我也是修来的福气来伯府伺候您呢,要是不仔细些呀,二郎那暴躁汉子,性子起来了,还不得剥了我的皮?”
    忠勇伯齐志青侍母至孝,老太太也是又欣慰又自豪,李氏这么说她就更开心了。连腥膻的牛乳都变得好下咽了。这也是她儿子的孝心,每天或牛乳或羊乳为老人滋补身体。因着她不爱那个味儿,里头还会放姜汁来定腥。
    暖香在一边乖乖站着,并不多话。李氏看着老太太用姜奶,一回身又把暖香拉出来:“大侄女怎么起这般早?床不好睡吗?”
    结果暖香刚站到了灯光下,李氏一瞅她身上的衣裳,眼角顿时一跳:明珠这死妮子,做的什么好事?她是有意要在这里发挥一番,既显示自己能干又哄稳了老太太,可惜自己闺女不配合,毁了她的好棋。
    暖香将她的表情尽收眼底,盈盈笑道:“给婶子请安。我昨儿见了几个姊妹,觉得开心,大家和和气气的玩,自然是再好不过,不过小妹妹大约是见到婶子疼侄女不疼闺女,不开心了呢,这醋吃的-----”
    老太太一听便知不对,抹了抹昏花的眼,命婆子添油亮烛,诧异道:“好端端的,这是怎么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